古今诗词 > 成语词典 > 濮上之音 > 成语濮上之音的故事

濮上之音


濮上之音

拼音pú shàng zhī yīn

解释

指靡靡之音。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暂未找到成语濮上之音的典故

相关成语典故


成语历史出处
濮上之音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桑间濮上 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子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濮上桑间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岂不闻瓜田李下,君子不居,濮上桑间,诗人所刺!”
絃外之音
郑卫之音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正始之音 《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弦外之音 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亡国之音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丝竹之音 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桑间之音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四字成语定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