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成语词典 > 十死不问 > 成语十死不问的故事

十死不问


十死不问

拼音shí sǐ bù wèn

解释

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出处《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暂未找到成语十死不问的典故

相关成语典故


成语历史出处
十死不问 《北史·艺术传·皇甫玉》:“孝昭赐赵郡王十死不问,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当恶死,今复何虑?’”
十死之地
十死九生
十死一生 汉 贾谊《新书 匈奴》:“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将至。”
十死九活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置而不问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置之不问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圣上置之不问。”
不闻不问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
不问皂白 郁达夫《沉沦》五:“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一直的往东走去。”
不问不闻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四字成语定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