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成语词典 > 口若悬河 > 成语口若悬河的故事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解释

若:如,好像。悬河:指瀑布。说话滔滔不绝,如瀑布倾泻下来一样。形容能言善辩。也作“口似悬河”、“口如悬河”。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口若悬河的典故

出处:《晋书·郭象传》王衍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释义:“悬河”,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故事: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相关成语典故


成语历史出处
口若悬河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言若悬河 《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参见“口若悬河”。
谈若悬河 《司勘集》:“加以谈若悬河,识同藻鉴,车骑填门,履綦沓座,狎梵侣以玄深,结胜流而觞咏。”
辨若悬河 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目若悬珠 《汉书 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命若悬丝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6回:“吾今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言类悬河 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
悬河注火 《梁书·武帝纪》:“况拥数州之兵以诛群盗,悬河注火,奚有不灭?”
悬河泻水 《晋书 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悬河泻火 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二节:“扫荡无余,犹悬河以泻火。”
四字成语定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