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成语词典 > 至死不渝 > 成语至死不渝的故事

至死不渝


至死不渝

拼音zhì sǐ bù yú

解释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暂未找到成语至死不渝的典故

相关成语典故


成语历史出处
至死不渝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至死不悟 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至死不二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内臣性贪苟得,至死不二,遂传为笑柄。”
至死不变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之死不渝 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誓死不渝 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阵力之志,誓死不渝。”
生死不渝 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然其先必有数十人或数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至死靡它 《诗经 墉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至死靡他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四字成语定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