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唐代]: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作品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读者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刘方平简介

唐代·刘方平的简介

刘方平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刘方平的诗(27篇) 刘方平的名句

猜你喜欢

采莲曲·采莲莫伤根

宋朝释文珦

采莲莫伤根,伤根不成藕。
因思藕不成,悔作征人妇。

采莲曲·采莲惟采花

宋朝释文珦

采莲惟采花,不敢采莲子。
其中有苦意,与妾心相似。

采莲曲·女伴歌采莲

宋朝俞桂

女伴歌采莲,汪声度流水。
无意惊鸳鸯,鸳鸯自飞起。

采莲曲·采莲莫采蒂

明朝宗臣

采莲莫采蒂,莲蒂丝难吐。采莲莫采子,莲子心中苦。

采莲曲·小姑采莲花

明朝景翩翩

小姑采莲花,莫漫采莲藕。
采藕柳丝长,问姑姑知否?

采莲曲二首·清晓去采莲

宋朝萧德藻

清晓去采莲,莲花带露鲜。
溪长须急桨,不是趁前船。

采莲曲·红妆翠袖砍采莲

明朝宗臣

红妆翠袖砍采莲。三三两两斗婵娟。欲行不行落金钿。

落金钿,垂玉指。发青蘋,照绿水。

采莲曲六首·生长江南惯采莲

明朝沈明臣

生长江南惯采莲,棹歌声里斗婵娟。
十三十四年相亚,覆额低眉各可怜。

采莲曲六首·少女明妆出采莲

明朝沈明臣

少女明妆出采莲,双头并蒂独心怜。
不知金钏何时堕,空手来归意惘然。

采莲曲

南北朝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