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旱云形象千姿百态竞返长空,片片重叠藏进深山映入水中。
无数旱苗枯干欲死急盼甘雨,空中云朵悠然自在化作奇峰。

注释

⑴千形万象:指云的形态变化无穷。竟还空:终究一场空,不见雨下来。竟,终于。还,返回。
⑵片复重:时而一片片、一朵朵,时而重重叠叠。重,云朵重叠。
⑶无限:无数。旱苗:遭旱的禾苗。尽:死尽。
⑷悠悠:悠然自得的样子。奇峰:远处旱云耸立如同奇异的山峰。

写作背景

《云》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托物讽刺诗,前两句描写夏云千形万象,犹如一幅幅映水藏山的图画。后两句斥责夏云不管百姓盼望下雨的急切心情,还悠闲自得地作奇峰状,借以讽刺一些官员徒托空官,不办实事,不恤百姓疾苦。这首诗描写生动形象,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是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作品赏析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又逢大旱,农业生产荒芜,广大人民苦不堪言。立足于这样的现实,旅途中的来鹄观变化莫测之夏云有感创作了此诗。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首句撇开夏云的各种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紧接着下了“竟还空”这几个感情份量很重的词语。原来,诗人是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对他说来,夏云的千姿百态并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写。对事物关心的角度不同,描写的方式也自然有别。这一句对夏云的描写尽管抽象,却完全符合诗人此时的感情。它写出一个过程: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竟还空”三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
次句写“竟还空”后出现的情形。云彩虽变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寻觅它的踪影。它仿佛故意与人们捉迷藏:到处寻觅不见,蓦然低头,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云的容与悠闲之状,怡然自得之情,写出了它的故作姿态。而经历过失望、体验过被作弄的滋味的诗人,面对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按自然顺序,似应放在首句。诗人把它安排在这里,一方面是使这首篇幅很狭的小诗也有悬念,有波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它在感情发展的关节点上出现,以便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尖锐的对照,取得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句明显地蕴含着满腔的焦虑、怨愤,提得很高,出语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时却很轻,表面上几乎不带感情。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时至今日,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依然能给人留下印象的。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

来鹄简介

唐代·来鹄的简介

来鹄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来鹄的诗(27篇) 来鹄的名句

猜你喜欢

金鼎一溪云·本名巫山一段云·赠孙志道王居

元朝王丹桂

紫陌忧危客,红尘名利家。区区终日谩咨嗟。无计伴烟霞。傥悟浮生梦短。咫尺蓬莱仙馆。饥餐渴饮困时眠。馀事总无牵。

五代李中

悠悠离洞壑,冉冉上天津。捧日终为异,从龙自有因。
高行四海雨,暖拂万山春。静与霞相近,闲将鹤最亲。
帝乡归莫问,楚殿梦曾频。白向封中起,碧从诗里新。
冷容横钓浦,轻缕绊蟾轮。不滞浓还淡,无心卷复伸。
非烟聊拟议,干吕在逡巡。会作五般色,为祥覆紫宸。

五代幸夤逊

因登巨石知来处,勃勃元生绿藓痕。
静即等闲藏草木,动时顷刻遍乾坤。
横天未必朋元恶,捧日还曾瑞至尊。
不独朝朝在巫峡,楚王何事谩劳魂。

唐代徐夤

漠漠沈沈向夕晖,苍梧巫峡两相依。天心白日休空蔽,海上故山应自归。似盖好临千乘载,如罗堪剪六铢衣。为霖须救苍生旱,莫向西郊作雨稀。

唐代杜甫

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终年常起峡,每夜必通林。

收获辞霜渚,分明在夕岑。高斋非一处,秀气豁烦襟。

云閒

清朝乾隆

信是云閒候,随风无系行。

偶虽能作晦,终不碍为晴。

正喜黍禾实,旋萦荞菜萌。

心閒总艰致,较量为牵情。

清朝叶方蔼

巫峡高高湘水深,来从何处去难寻。

远随孤鹤一片影,轻结平田十里阴。

未信为霖终有日,应知出岫本无心。

自怜漂泊常相似,目断氤氲满禁林。

唐代杜牧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元朝叶颙

宋朝司马光

晴空碧於水,那得片云飞。
映日成丹凰,随风变白衣。
去来皆绝迹,隐显两忘机。
天理谁能测,终然何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