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注释

⑴锦帏(wéi):锦帐。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⑵“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⑶“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⑷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⑸“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⑹“荀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荀令即荀彧,字文若,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⑺“我是”句:自诩有才。《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⑻叶: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写作背景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这首《牡丹》诗托物咏怀,当为李商隐早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文学赏析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开头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次句用《说苑》典故,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尾联写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名家点评元代郝天挺注、明代廖文炳解、清代朱三锡评《唐诗鼓吹笺注》:通篇极写牡丹之姿态、香色,雅艳独绝,当亦有托而咏也。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此篇亦《无题》之流也。起联生气涌出,无复用事之迹。清代黄周星《唐诗快》:义山之诗,大约如赋水法,只于水之前后左有写之。如此诗本咏牡丹,何尝有一句说牡丹?又何尝一句非牡丹?清代胡以梅《唐诗贯珠》:通身脱尽皮毛,全用比体,登峰造极之作。锦心灵气,读者细味自知。清代陆昆曾《李义山诗解》:牡丹名作,唐人不下数十百篇,而无出义山右者,唯气盛故也……此篇生气涌出,自首至尾,毫无用事之迹,而又存细腻熨贴。诗至此,纤悉无遗憾矣。清代屈复《玉溪生诗意》:六皆比:一花,二叶,三盛,四态,五色,六香。结言花叶之妙丽可并神女也。清代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艳诗也。以其人为国色,故以牡丹喻之。结二语情致宛转,分明漏泄。清代纪昀《玉溪生诗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清代张世炜《唐七律隽》:咏物之妙,在不即不离,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短饤之气……而《牡丹》之作,人工之至,天巧自来,当在罗昭谏之上。

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李商隐的诗(872篇) 李商隐的名句

猜你喜欢

牡丹吟·牡丹花品冠群芳

宋朝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牡丹图·故事开元重牡丹

明朝唐寅

故事开元重牡丹,沉香亭北冷泉南。
如今颜色还依旧,风雨江东月润三。

酬尧夫招持牡丹·群家牡丹深浅红

宋朝司马光

群家牡丹深浅红,二十四枝为一丛。
不唯春光占七八,才华自是诗人雄。

酬尧夫招持牡丹·君家牡丹今盛开

宋朝司马光

君家牡丹今盛开,二十四枝为一栽。
主人果然青眼待,正忙亦须偷暇来。

相见欢·荷包牡丹即鱼儿牡丹,又名花妃

清朝叶申芗

牡丹旧号花王。

镇无双。

合有嫔妃随侍斗新妆。

珠成串。

鱼儿贯。

惜无香。

密缀芳苞巧肖紫荷囊。

赋赤松金宣义十月牡丹·牡丹十月发春丛

宋朝姜特立

牡丹十月发春丛,半倚微阳半怯风。
浑似若耶溪上女,娇愁初入馆娃宫。

牡丹开已数日方盛丽未艾也成二绝·晚春庭院牡丹香

宋朝钱时

晚春庭院牡丹香,谁道花开恨不长。
寒食到今几十日,依然夭艳压群芳。

牡丹开已数日方盛丽未艾也成二绝·未到牡丹春未好

宋朝钱时

未到牡丹春未好,花开恰莫怨春迟。
金沙玉板相扶拥,正是东君极盛时。

和石庵洪府理金沙酴醾牡丹二首·金沙开遍牡丹忙

宋朝何梦桂

金沙开遍牡丹忙,更簇酴醾上架芳。
霞绮罗纨围国色,玉堂金屋拥君王。
妆成三月春光富,留得一年花事长。
昨夜紫药红里,诏君题品是谁香。

先侍御手植牡丹二本于松桂下今松桂成阴牡丹零落殆尽感赋百字示骏孙

明朝彭孙贻

一从柱史去,寂寂对花神。

松桂轻阴合,苔莓古径新。

药栏萦蝶少,画鼓坏床贫。

旧壁蛛侵字,虚墙燕掠尘。

飘零浣花叟,孤负洛阳春。

南国多才子,东山罢众宾。

烛来庭似月,簪却鬓如银。

谷雨红争堕,柴门晚负薪。

大夫犹有赋,招隐更无人。

何处寻姚魏,乌衣整角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