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

  • 1. 麈语欲求青眼旧,友心未爽白头新。展开
    泛舟谁畏海门津,丈室来寻彼上人。
    麈语欲求青眼旧,友心未爽白头新。
    黄家羊卧藩篱晚,梅氏仙游岛屿春。
    糊饼馒头看手段,观音妙智在尘尘。

    释正觉的名句:出自《访黄给事承往宝陀礼普门大士留偈

  • 2. 欲求御史更分别,何似衣花岁岁香。展开
    闻说天坛花耐凉,笑风含露对秋光。
    欲求御史更分别,何似衣花岁岁香。

    鲍溶的名句:出自《见袁德师侍御说江南有仙檀花,因以戏赠

  • 3.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展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白铁锉青禾,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李贺的名句:出自《马诗二十三首

  • 4. 亦欲求知音,无奈俗眼白。展开
    吾子一布衣,抱道仍怀德。
    人呻仰其高,耐寒如松柏。
    亦复诮其介,忍穷如铁石。
    欲耕且无田,欲住且无宅。
    借人茅舍居,破漏无遮幂。
    兀坐懒扫除,凝尘常满席。
    文章老更成,初不事雕刻。
    间为场屋游,往往遭弃掷。
    进取既不谐,资身又无策。
    敩学三十年,尝作离乡客。
    亦岂无六亲,为亲成间隔。
    亦欲求知音,无奈俗眼白。
    不知何所负,半生罹此厄。
    空读万卷书,不得稽古力。
    昨朝起开门,雪深平地尺。
    极目望四郊,万里如一色。
    穷人尽皱眉,共畏寒威逼。
    亦大不能堪,君独无戚戚。
    危然书窗下,哦诗度朝夕。
    我送一壶酒,酒面蛆浮碧。
    但可浇愁肠,岂足资欢适。
    君乃走长篇,再三叙感激。
    笔下有如君,足为人楷式。
    勿谓道难行,自古有通塞。
    时来会见上通津,莫忧计拙无衣食。

    吴芾的名句:出自《朱世同喜雪中得酒出佳篇相谢用韵奉酬

  • 5. 读书不见理,作诗欲求名。展开
    读书不见理,作诗欲求名。
    定非百世士,苟且诳此生。
    蹇予脱万死,老气空峥嵘。
    莫年识见进,深夜精神清。
    一灯何可暗,鼠辈将肆行。
    不惜三披衣,续膏挑复明。

    方回的名句:出自《夜思·读书不见理

  • 6.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展开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李商隐的名句:出自《送臻师二首

  • 7.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展开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苏轼的名句:出自《凌虚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