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婆罗门 > 词语"婆罗门"的意思
luómén

婆罗门


注音ㄆㄛˊ ㄌㄨㄛˊ ㄇㄣˊ

繁体婆羅門

婆罗门

词语解释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

⒈  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种姓或僧侣的一员,其主要职务是诵经、传经(吠陀经)并主持宗教各种仪式。亦称“婆罗门教徒”

Brahman;

引证解释

⒈  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浄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⒉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传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奉 婆罗贺摩 而得名。

《隋书·南蛮传·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清 赵翼 《春间晤西庄于吴门》诗:“婆罗门善呪,无此大神道。”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七:“虽然其差如此,而其变不平等教为平等则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罗门乎?”

⒊  古 印度 别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名称》:“印度 种姓族类羣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 婆罗门国 焉。”

⒋  曲调名。 唐 南卓 《羯鼓录》载诸宫曲中有《婆罗门》。 《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调名《婆罗门》。按,《婆罗门》曲系 唐 开元 中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献, 天宝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国语辞典

婆罗门[ pó luó mén ]

⒈  印度的贵族。

⒉  词牌名。本为唐大曲,曲调乃从大曲摘遍而来。词为双调,七十六字,九平韵。

⒊  梵语音译,义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社会,凡分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阶级。婆罗门自称是梵天的后裔,世袭祭司,事奉大梵天,专修净行,掌握神权;后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四》:「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分字解释


造句

  • 由于害怕污染,婆罗门和其他高种姓的人不会与他人分享食物,不会与他人共用一个盘子,甚至不会接受来自低种姓的人的食物。
  • 三贤人、婆罗门、德鲁伊特教僧侣一起被归为智者。
  • 传统上,婆罗门或僧侣阶层位于社会金字塔的顶层。
  • 灵魂,从它所处的环境来看,误解了自身的性质,直到有某个神圣的导师向它揭示了真理,那时才知道自己是婆罗门。
  • 阿希姆萨教义是婆罗门文化的晚期发展成果。
  • 叙利娅,村子了几乎唯一的婆罗门
  • 不,婆罗门,我不是一个夜叉鬼。
  • 不,婆罗门,我不是一个普通人。
  • 最高瓦尔纳是婆罗门,牧师和学者。
  • 婆罗门又回家换掉了这身华丽的衣服。
  • 我真的认为这是我的婆罗门永恒的性质。
  • 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
  • 印度有许多等级,最高级是婆罗门(知识分子)。
  • 婆罗门们的老一套!
  • 这恐惧是思想的结果,而婆罗门也是思想的产物。
  • 他住在巴拉·纳戈尔,是一位婆罗门学者的儿子。
  • 他是个学校老师,一个婆罗门人,裹着干净的腰布。
  • 随着英国人殖民印度,婆罗门的传统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婆罗门认为自己比其他大多数人都要优越,尽管他们并不明说。
  • 他知道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祀、婆罗门中的王子。
  • 婆罗门超越所有的二元性,也超越了思想与思考者所能企及的。
  • 按照习俗,神圣的婆罗门出现在集市上时人们通常都会这样做。
  • 下面的两个经文是得益于受到信任的婆罗门他将圣尊的遗物分为八部分。
  • 世界上许多国家赶时髦的人都在这样做,尽管可能与婆罗门的方式不同。

※ "婆罗门"的意思含义、婆罗门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