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毛泽东的诗 >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近现代]: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注释

①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②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③曙:天刚亮。

④演兵场:练兵场。

⑤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

⑥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写作背景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是毛泽东在1961年为身边一位参加民兵训练的工作人员个人照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该诗通过对女民兵军事训练的勾画,描绘了中国妇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赞美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颂扬了新中国妇女崭新的时代精神风貌和随时准备保卫祖国的不平凡志气。

作品赏析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诗,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枪,对于一个兵来说是第二生命。所以,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已经成为她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在从外部观照实写的基础上,又从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方面作勾勒。“飒爽英姿”,正是对女民兵最恰当的概括。题照诗,不从照片上立体形象的“形”的复现,而要在人物的“神”方面着眼。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和鲜明,而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却正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因此,在“说到真马真鹰”的基础上“开出议论”,被看作是题画诗的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体式的特点。作者的题照诗采用议论这一特殊方法的,这种议论是对女民兵精神的一种升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毛泽东简介

近现代·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毛泽东的诗(79篇) 毛泽东的名句

猜你喜欢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近现代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民兵

明朝林桂

纶书十道夜行边,亟发千金台上悬。

招来六郡良家子,选就三河侠少年。

大漠落雕花羽箭,平原调马绣罗鞯。

银钩色壮千岩月,玉帐寒高万灶烟。

曲磴崎岖峰矗矗,寒陂呜咽水溅溅。

功名誓取封侯印,离别安知荡妇篇。

拥纛霜清闻铁笛,扬旌雪暗拂金鞭。

犹胜白首悲秋客,篝火寒庐手一编。

民兵行

明朝王世贞

竹皮之冠双鹖尾,绣箙雕襕插弧矢。匣中濙濙三尺水,马蹄纵横雪花起。

鲸波如山荡南纪,壮士肯作寻常死。使君扪腹千卷书,那能血掴黄金鱼。

去时拜跪何足道,回时使君应不如。

为郭总兵题长江万里图

明朝沈周

元戎大开宝绘堂,紫锦荐几霞幅张。
手披牛腰之甲卷,水墨迤逦踪微茫。
我从鱼凫吊往古,灌口玉垒烟苍凉。
青城雪山蔽亏处,导江之岷不可望。
三水合流锦官当,三峨九顶递接翠。
楼观缥缈天中央,渝涪城高宛相峙。
嘉陵跳江吹枕旁,阵迹齿齿石作行。
风云惨淡开瞿唐,黄牛滟滪难舟航。
青天仰漏一线光,峡穷江广见汉阳,黄鹤赤壁相低昂。
庐山五老天下观,顺流渐见迎风樯。
大姑小姑交妩媚,何年争嫁彭家郎。
三山九华连建康,南都宫阙何煌煌。
大明定鼎龙虎合,万古巩固皇图昌。
真州润州列两厢,金焦嶪当喉吭。
直吞天派纳海口,有若万邦来会王。
座中指点皆历历,鲛绡数丈万里长。
老夫困顿今白首,欲往游之无裹粮。
徒然感慨在牖下,捕影捉风消热肠。
心摇摇兮怅徬徨,佩有兰兮袭瑶芳。
江兮汉兮不可度,望美人兮天一方。
少陵东坡二豪者,风流在在留文章。
英雄割据未暇论,卧龙独数人中强。
元戎元戎将之良,此卷兼与韬钤藏。
南征西伐或有事,按图索程犹取囊。
非惟供玩托深旨,居安虑危心不忘。
呜呼!居安虑危心不忘。

题照

近现代江青

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
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题照

清朝周逊

春秋爱佳日,树石自闲敞。一与名士遇,随地得清赏。

君家有积德,泽比良相广。仁心毓贤俊,食报理非枉。

君于昆季中,才志尤俶傥。文思云气上,胸次月华朗。

寄怀作此图,标格羡英爽。右军禊山阴,高致略可仿。

大江南与北,一水隔遐想。欲采芙蓉遗,临风独神往。

索人题照

清朝叶舒璐

针孔流光露电身,灵台本合净根尘。

君能索我形骸外,翻觉庐山面目真。

题照禅师道场

宋朝赵孟坚

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
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
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苍施钓船。

催发诸邑民兵至朝邑县官未至遂宿其驿

宋朝李复

羸马趋程晚,冲风雪满衣。
城荒更鼓暗,市冷吏民稀。
乌垒兵初起,河桥客未归。
北行殊未已,拜檄寸心违。

和中本留题照石诗

宋朝虞俦

故人别来知几年,怪我相逢须鬓白。
看镜功名不用频,苍苔遍教留行迹。
蚤知宇定发天光,未闻终日介如石。
此理昭然何足疑,来诗并遣镌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