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连绵阴雨后天气晴朗,太阳出来了,小桥被水浸着,烟霭缠绕着树林。几间茅屋的主人是谁?王安石,如今他该明白新法误国了。吕惠卿势利小人又何足计较呢,和苏东坡相见还是要互相原谅。千古文章都出自真心,常常想起王安石《桂枝香》词中关于南朝兴亡的描写。

注释

①缠:缠绕。②青苗误:谓新法误国。青苗法是新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这里代指新法。③根肺腑:发自肺腑。④蒋山:南京钟山的别名。⑤南朝路:金陵曾是南朝宋、齐、梁、陈建都之地,故称南朝路。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古词。上阕对王安石新法表示反对,而下阕对其诗文则表示首肯。郑板桥对王安石变法持保守的看法,却对王安石的人格与文学表示敬佩,所以他认为政治分野是一时的和不足为据的,而人格分野才是最终的和根本的。

作品赏析

王荆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神宗时为相,倡行新法,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新法失败后,于熙宁九年辞相,退居江宁(今南京),筑新居半山堂。

吕惠卿: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举进士,初为王安石所信任,参与制订青苗、均输等法,后与王安石破裂。

苏东坡:苏轼号东坡。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移汝州,路过金陵见王安石(时罢相闲居),尽释前嫌。

千古文章:王安石在金陵曾写过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词,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下阕云:“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郑板桥将王安石与吕惠卿辈区别开来,对王安石的文章表示赞赏,“千古文章根肺腑”表现了作者对“文章知己”的渴求。郑板桥的咏古之作往往颇有见地,张维屏曾说:“板桥先生疏旷洒脱,然见地极高,天性极厚。其生平词胜于诗,吊古摅怀,激昂慷慨。与集中家书数篇,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余尝谓蒋心余、郑板桥之词,皆词中大文,不得以小技目之。”

郑板桥简介

清朝·郑板桥的简介

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自称板桥居士,清代画家、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郑板桥的诗(51篇) 郑板桥的名句

猜你喜欢

渔家傲·王荆公新居

清朝郑板桥

积雨新晴江日吐,小桥著水烟缠树。茅屋数间谁是主?王介甫,而今晓得青苗误。

吕惠卿曹何足数,苏东坡遇还相恕。千古文章根肺腑,长忆汝,蒋山山下南朝路。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朝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王荆公

宋朝罗大经

错认苍姬六典书,中原从此变萧疏。
幅巾投老钟山日,辛苦区区活数鱼。

呈王荆公

宋朝郏亶

十里松阴蒋子山,暮烟收尽梵宫宽。
夜深更向紫微宿,坐久始知凡骨寒。
一派石泉流沆瀣,数庭霜竹颤琅玕。
大鹏泛有捕风便,还许鹪鹩附羽翰。

王荆公庙

宋朝黄庚

遗像巍然占古祠,区区土偶亦冠緌。
无言似想青苗策,面目犹如执拗时。

读王荆公诗

宋朝张耒

名实由来不可逃,悠悠毁誉亦徒劳。
臧公已死言终立,不是轩裳世禄高。

寄王荆公介甫

宋朝曾巩

数病门稀出,常贫客少过。
经纶知龃龉,耕钓亦蹉跎。
两事艰难极,孤心感慨多。
素交千里远,谁听此时歌。

王荆公半山祠

宋朝释元肇

来往钟山住半腰,骑驴松下莫萧萧。

只因墩号分人我,到了经纶恨不消。

王荆公读书堂

宋朝吴龙翰

六籍纷纷尽可奴,翻腾字说乃菑畲。
可知山半青灯夜,只读商君一卷书。

寄王荆公忆江阴

宋朝朱明之

城上城隍古镜中,城边山色翠屏风。
鱼是接海随时足,稻米连湖逐岁丰。
太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沟港可疏通。
朱轮天使从君欲,异日能忘笑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