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杜安世的诗 > 菩萨蛮·游丝欲堕还重上

菩萨蛮·游丝欲堕还重上

[宋朝]:杜安世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在。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闺怨词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 ,含蓄委婉,独具特色。
起笔“游丝欲堕还重上 ”,词人就抓住在空中飘摇不定的“游丝”来大做文章,是颇具匠心的 。“游丝”,也就是“睛丝”、“飞丝”、“烟丝”,是一种虫类吐出的极细的丝缕,飘浮在空气之中,如果天气睛朗,阳光璀灿,有时还可发现这种“游丝”在空中闪着水晶般透明的耀眼的光泽。作者通过这一细微的事物反映出痴情少女内心的微妙的波动,反映出这位少女对春天、对青春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词“游丝”一句,含蓄曲折,一语双关。它表面上似在写景,实际却在写少女的心境,用的是“谐音隐语”手法。词里“游丝 ”,正是有意与“相思”的“思”字双关。这一句形象地说明,少女的相思之情跟天上飘飞不定的“游丝”一样,一忽儿,象是要坠落下来;一忽儿,又扶摇直上。刚刚平静下来的内心,也因此卷起了感情的涟漪。这不仅增强了词的韵味,同时它还把词中的景、事、情串接在一起,使全词意境和谐完整。
第二句:“春残日永人相望”。说在此情况下,“相望”的时间也随之增长了 。“春残 ”,点明季节,春归而人未归。“日永”,白昼廷长。
“花共燕争飞 ,青梅细雨枝”二句是对“春残”的补充,同时,它又是“人相望”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位少女“相望”的是“人”,但因“人”在千里之外,可望而不可及,她所能见到的便只能是落红伴着双飞的紫燕纷纷飘坠,是被雨滋润过的梅枝上的青青梅子。
这两句还兼有映衬与象征作用。花落春归,燕已飞回,而人却杳无归期。
过片“离愁”二字,很自然地成为上下片转折过渡的关键,并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离愁”与“游丝”上下呼应 。“离愁”因有“游丝”的映衬而显得鲜明具体,“游丝”以“离愁”为内涵愈加显得充实。
因之,即使相望很久,都未能冲淡她的“离愁 ”,故曰“终未解”。不仅如此,词人还补足一句:“忘了依前在。”“忘了”二字之下省略了一个宾语,即末句的“伊 ”。即使你想方设法去忘却他,可他还是跟从前一样,清清楚楚地再现于你的眼前,再现于你的心头。
接着又写了两句:“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以申明此意。“不寻思”即“忘了 ”,“梦见伊”即“依前在”。作者不是正面表达她渴望与所思之人梦中相会,而是以“拟待不寻思”先跌一笔,再以“刚眠梦见伊”点出正意,来一个否定之否定,运笔新奇,因而就更引人入胜。
这首词格调清新自然,情真意切,运思手法颇得民歌风韵,有语浅而意深之妙。

杜安世简介

宋朝·杜安世的简介

杜安世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一作名寿,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杜安世的诗(20篇) 杜安世的名句

猜你喜欢

菩萨蛮·游丝欲堕还重上

宋朝杜安世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在。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

菩萨鬘·踏青初到红桥畔。晴空千缕游丝乱

清朝饶芝祥

踏青初到红桥畔。晴空千缕游丝乱。纤手摘桃花。弓鞋一晌斜。

菩萨蛮

清朝商景徽

篆烟吹过花深处。■■叶底垂甘露。何处见如来。

青莲笔下开。

菩萨蛮

明朝王世贞

断风依约愁砧乱。乱砧愁约依风断。无语对灯孤。孤灯对语无。

菩萨蛮

明朝焦竑

梅花坐对天如水,月明千里人千里。莫上最高楼,长江生别愁。

菩萨蛮

明朝张光纬

乱村烟柳东风急。浪花浮动扁舟叶。双桨趁波平,家山隔岸迎。

菩萨蛮·鞦韆

元朝拜住

红绳画板柔荑指。东风燕子双双起。

誇俊与争高。更将裙系牢。

牙床和困睡。一任金钗坠。

推枕起来迟。纱窗月上时。

菩萨蛮·瘦

清朝赵我佩

病馀何事眉峰削。珊珊锁骨衣棱弱。春已十分消。

人非前日娇。

菩萨蛮·梅

宋朝赵长卿

梅花枝上东风软。朝来吹散真香远。雅淡有余清。客心和泪倾。美人临别夜。月晃灯初灺。玉枕小屏山。眉尖曾细看。

菩萨蛮·灯下

五代袁思古

光摇四壁沉虚影。鸳鸯瓦上霜华冷。可奈白头翁。一灯花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