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大风驱赶着大雨泼洒到城市里,
乌云相互挤压发出低沉的打雷声。
大雨过去了,不知道下雨的龙去到了哪儿,
池塘边,草木青翠,千万只青蛙鸣叫起来。

注释

①驱:驱使。

②急雨:骤雨。

③云:这里指乌云。

④殷(yīn):震动。

⑤池:池塘。

写作背景

《五月十九日大雨》是明代诗人刘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绝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前两句风雨雷电,气象磅礴;后两句雨住风停,清新恬静,一前一后对比鲜明。诗人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作品赏析

《五月十九日大雨》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刘基是诗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刘基简介

明朝·刘基的简介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基的诗(599篇) 刘基的名句

猜你喜欢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朝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七月十一日大雨次日又大雨

宋朝孙应时

秋来大火太焚如,恼得天公痛扫除。
两夕檐声撼江海,一翻凉意洗郊墟。
眼明还我诗书乐,骨醒从渠枕簟疏。
明日快晴应更好,莫妨千里荐嘉蔬。

五月十九日夜雨

宋朝程公许

三日炎歊不可当,一宵风雨夜微凉。
群龙莫吝为霖手,且与乾坤洗战场。

雨(五月十九日)

清朝乾隆

迩日炎方炽,思量一雨宜。

祭回才吐霭,午过遂霏丝。

顿欲衣添袷,已欣饼上匙。

溟濛烟水意,耐可泛沧池。

山雨(五月十九日)

清朝乾隆

山雨自西南,今番势甚酣。

历时已过二,度寸不惟三。

激地喷银沫,飞空掩翠岚。

沃心愁略释,稼穑作真甘。

夜雨(五月十九日)

清朝乾隆

殷雷入夜不停声,嘉澍旋闻窗外鸣。

三峡捲来檐上泻,终宵听去枕边清。

禾塍黍陇应回润,蕉轴筠琴总惬情。

慰即不无敢云喜,永怀损益验谦盈。

夜雨(五月十九日)

清朝乾隆

五六月之雨,弗依旬亦常。

蒸云为浩瀚,入夜更□霶。

殿阁全驱暑,枕衾已觉凉。

继膏真是畅,新种快滋秧。

复诣玉泉山祈雨(五月十九日)

清朝乾隆

灵境奚辞渎,明神靡不宗。

瓣香莫伸愫,越席强为容。

浩浩常敷泽,英英望起封。

丰隆消息好,霮䨴晚来浓。

次云楼上公韵五月十九日鱼池雅会

明朝杨慎

环衢窈窕锦亭东,珍树留春缀糁红。
鸟度屏风青瘴里,鱼窥明镜碧澜中。
宾筵邺下诗篇盛,军次渔阳鼓角雄。
独有白头虚授简,梁园应愧长卿工。

六月十五日大雨雹行

元朝柳贯

日月相斗鹑火中,晡时欲息云埋空。雨脚初来杂鸣雹,雷驱电挟声沨沨。

排檐倒槛挥霍入,犀兵快马难为雄。中休颇意绝崩迸,转横更觉加铦锋。

乱抛荆玉抵飞鹊,恣掷桃核随飘风。坐移向壁防碎首,急卷巾席何匆匆。

上天号令岂轻出,摧残长养皆元功。阴凝阳烁鬼神著,气有至反诚则同。

想兹试手鼓万物,特欲振槁昭群蒙。斋心变貌谨天戒,呜呼生意无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