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林景熙的诗 > 梦中作·昭陵玉匣走天涯

梦中作·昭陵玉匣走天涯

[宋朝]:林景熙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暮鸦。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写作背景

《梦中作四首》是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林景熙的组诗作品。作品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作者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全诗凄怆悱恻,吞吐呜咽,代表了南宋遗民怀念旧君故国的拳拳心意。《梦中作·昭陵玉匣走天涯》为第三首。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公元1284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江南总摄番僧杨琏真珈(札木杨喇勒智)发掘宋帝陵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事,南宋遗民无不痛心疾首。事后,林景熙与郑宗仁、谢翱等一同暗中将宋帝的骸骨搜集、埋葬起来。宋高宗、宋孝宗的骸骨埋在会稽兰亭,后来又找到宋理宗的骸骨,合埋在一起。这组诗就是为此而写。因为当时元朝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作者担心写得太明显招来横祸,所以隐约其辞,托言梦中所作。

作品鉴赏第三首是写南宋遗民们对先帝的怀念之情。“昭陵玉匣”是指唐太宗随葬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本。可是后人将太宗昭陵掘开后,却没有见到装有真帖的玉匣。这里作者作此设想暗喻宋帝的骸骨在被掘暴露后又迁走了。“金粟堆前几暮鸦”是形容宋帝诸陵被掘之后的残破荒凉。诸帝遗骸已秘密改葬兰亭,但许多南宋遗民不知它们被抛散到什么地方去了,因此悲伤不已。作者巧妙地借兰亭真帖的失踪而引起人们系挂的典故,比喻宋帝遗骸的失散引起遗民的怀念之情,笔法隐晦,而喻意妥贴。

林景熙简介

宋朝·林景熙的简介

林景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林景熙的诗(331篇) 林景熙的名句

猜你喜欢

梦中作·昭陵玉匣走天涯

宋朝林景熙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暮鸦。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梦中作·昭陵玉匣走天涯

宋朝林景熙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暮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西湖杂诗·珠襦玉匣出昭陵

清朝黄任

珠襦玉匣出昭陵,杜宇斜阳不可听。
千树桃花万条柳,六桥无地种冬青。

梦中作后两句前句觉后足成皆梦中所见也

宋朝张嵲

山南山北是人家,红杏香中日未斜。
传语春风能几日,慎无吹折最高花。

余读林子仁诗云君心恨不走天涯不比衰翁只恋

宋朝刘学箕

梅边春兴浩无涯,长忆西湖处士家。
我政念君君过我,夜窗同共醉疏花。

移病还台凡阅半岁乃愈始到家园视园夫治畦植·十年独漉走天涯

宋朝宋祁

十年独漉走天涯,耗尽流光得鬓华。
犹喜此身随社燕,拟将何面对林花。
牢骚续罢文谁读,块垒浇平酒自赊。
旧隐不须相掉罄,要须归种邵平瓜。

梦中作

五代王山

绛阙琳宫锁乱霞,长生未晓弃繁华。
断无方朔人间信,远阻麻姑洞里家。
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
紫台树稳瑶池阔,凤懒龙娇日又斜。

梦中作

宋朝蔡襄

白玉楼台第一天,琪花风静彩鸾眠。谁人得似秦台女,吹彻云箫上紫烟。

梦中作

清朝王士祯

凉云止复行,水花开更落。

烟柳夕阳时,蝉声动高阁。

梦中作

清朝王采薇

草长兰弄影,莺语蝶飘魂。

一亩凄凄水,斜阳却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