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李白的诗 > 别山僧

别山僧

[唐代]:李白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注释

⑴山僧:名号不详。李白另有《寻山僧不遇作》诗,题中“山僧”或当与此诗中之“山僧”为一人。

⑵水西:即水西山,在安徽泾县西五里。

⑶舟:一作“杯”。泾溪:水西山下临泾溪。

⑷平明:天明,天亮。

⑸金策:即锡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又叫声杖、鸣杖。云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

⑹腾身:跃身。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泛指高空。

⑺支遁:东晋高僧,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为人放浪不羁,善谈玄理。《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⑻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为净土宗初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事见慧皎《高僧传》。

写作背景

《别山僧》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对水西山风景以及山僧闲适生活的描述,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语虽平淡,意境却佳,对仗亦工,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潇洒的高僧,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风。

作品赏析

整体赏析

此诗一开篇使写出山僧飘忽的行踪:“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处以及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欣赏泾溪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而泾溪就在水西寺旁,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接着写第二天清晨此僧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走的却是山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两句形容山寺所在地之高。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

紧接着后一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支遁、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末联二句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白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全诗见出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他泛舟玩赏水中之月,夜晩露者于泾溪,平明又飞杖于云外。他的精神境界,即使在以大鹏自喻的李白看来,也高不可追。大千世界,天地之间,仿佛只容其腾身之外;绵绵群山,巍巍挺拔,仿佛不堪其道履。至于他去往何处,亦给人留下不尽的悬念。他笑傲放浪,他风流潇洒,他的自由洒脱、雄姿英发的人格只有东晋高僧可比,真是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对于这样高标于世的山僧,尽管是李白,也只能倾心仰慕。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在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是很难得的。这首七言排律,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也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七言排律,唐人不多见。如太白《别山僧》、高适《宿田家》等作,虽联对精密,而律调未纯,终是古诗体段。”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李白的诗(1340篇) 李白的名句

猜你喜欢

别山僧

唐代李白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大别山

宋朝彭天益

江汉西南万里来,双流合处耸崔巍。
神鳌载得蓬瀛去,金粟擎将世界回。

别山诗

唐代皎然

山翁亦好禅,借我风溪树。采药多近峰,汲泉有春渡。
幽僧时相偶,仙子或与晤。自许战胜心,弥高独游步。
如何区中事,夺我林栖趣。辞山下复上,恋石行仍顾。
宿昔情或乖,庶几迹无误。松声莫相诮,此心冥去住。

大别山

明朝陶安

神秀皆由造化功,山因夏史望尊隆。崇关磊磊当冲要,南纪滔滔此会通。

千古岁寒存老柏,一亭秋兴感飞桐。我来极目湖湘阔,作此登高效楚风。

别山居

唐代刘得仁

万壑千岩景象开,登临未足又须回。
凭师莫断松间路,秋月圆时弟子来。

大别山

明朝管讷

南纪名山壮楚关,虎蹲龙伏大江湾。登临兴在风云外,疏凿功存宇宙间。

二水合流通汉沔,一峰特立控荆蛮。涧毛清荐虚祠下,惆怅何人继克艰。

大别山

明朝朱衣

江门龟鹤万年雄,下瞰江流日夜东。

雷转春阴巴雪下,练澄秋色楚陂空。

石梁欲接潼关隘,铁锁终销战炬红。

经阁芸楼新结构,白云常在此山中。

别山中友

宋朝释文珦

人生贵适意,穷达奚卟论。
此意君能知,方喜吾道存。
于心既莫逆,彼此俱忘言。
胡为又当别,谁能不消魂。

赠别山甫

宋朝舒岳祥

劳君出南峡,从我上东山。
辟恶香萸紫,延年细菊斑。
看云独无语,覆斗且徐还。
说到忘机处,沙鸥也自閒。

留别山家

唐代李频

闲门不易求,半月在林丘。已与山水别,难为花木留。
孤怀归静夜,远会隔高秋。莫道无言去,冥心在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