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菩萨蛮: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起于唐末。又名“重叠金”、“子夜歌”、“花间意”、“梅花句”、“晚云烘日”等。此为悲秋怀人之作。
②“秋声乍起”以下二句:秋风忽然吹起,梧桐叶纷纷飘落,唧唧的蟋蟀声更增添了秋的萧索之气。秋声,指秋天的风声、落叶声和虫鸣声等。乍,忽然,突然。蛩,蟋蟀。
③“欹枕”以下二句:斜倚在枕畔背灯而眠,希望重续残梦,使它和今宵的月一样美满无缺。欹:斜,倾斜,此为倚之意。
④“起来”以下二句:起来挂起帘子,又听见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了捣衣的砧声。翠箔,翠绿色的帘子。寒砧,寒风里捣衣的砧杵相击声。它是经常出现在抒写离情思亲的诗句中的重要意象。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杜甫《秋兴八首》之一:“寒衣处处催刀尺,自帝城高急暮砧。”
⑤“重倚”以下二句:在不眠之夜,主人公又一次斜倚在栏杆上,不顾夜晚的风露和寒气逼人。“寒”字写出了词人心头的沉重感。它既指自然气候,又暗示出主人公无比绝望的心情。意中人再聚无望,怎不使人心境凄凉?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从秋夜写到凌晨,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孤寂之情。悲秋的情愫只是一个影子,折射出作者细微的感受。全文意在可指与不可指之间,取境小,但意境凄美。作者对意象的选择非常精到:枯叶与蛩鸣,一为所见,一为所闻,均是寒秋的经典意象,透露着生命即逝的悲衰。作者由景及人,“倚枕背灯眠”,用的是静笔,但表达的文意是灵动的。辗转难眠,故“背灯”催己入眠。梦是残梦,月也是残月,作者偏要将两者说“圆”,想象两者合在一起就圆满了。月和残梦圆“非常新奇,余味不尽。作者已经怕见残缺不全的景象,因而她要尽可能避开,或使用隐语。而在读者看来,该句恰恰构成一个反讽,使残梦更显残,令酸楚更见凄凉。接下来的“寒砧”、“风露”是凌晨的景象。作者起身独自在寒风中倚栏,感到怯寒。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至于因何怯寒、为何孤独,作者都没有明说,但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情感经过作者的酝酿,已经使读者也为之伤感起来。

朱淑真简介

宋朝·朱淑真的简介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生于仕宦之家。丈夫是文...〔朱淑真的诗(177篇) 朱淑真的名句

猜你喜欢

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

宋朝朱淑真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菩萨蛮·芭蕉衬雨秋声动

宋朝贺铸

芭蕉衬雨秋声动。罗窗恼破鸳鸯梦。愁倚□帘栊。灯花落地红。枕横衾浪拥。好夜无人共。莫道粉墙东。蓬山千万里。

菩萨蛮·梧桐叶上秋萧瑟

宋朝韩元吉

梧桐叶上秋萧瑟。画阑桂树攒金碧。花底最风流。相逢不上楼。数枝添宝髻。滴滴香沾袂。杯到莫留残。雾窗疑广寒。

芳草渡·梧桐落

五代冯延巳

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山如黛,月如钩。
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

秋晚·梧桐落井床

宋朝陆游

梧桐落井床,蟋蟀在书堂。徂岁聿云暮,揽衣慨以慷。一生常蹭蹬,万事略更尝。赖有铭心语,南华论坐忘。

诗二首·数叶梧桐落短廓

宋朝赵汝域

数叶梧桐落短廓,一泓秋水湛银塘。
调琴独奏猗兰操,啜茗清飘茉莉香。
涕泣两年同贾傅,痴梦千载笑君房。
於今不作武宁客,蓑笠渔竿日月长。

菩萨蛮

清朝商景徽

篆烟吹过花深处。■■叶底垂甘露。何处见如来。

青莲笔下开。

菩萨蛮

明朝王世贞

断风依约愁砧乱。乱砧愁约依风断。无语对灯孤。孤灯对语无。

菩萨蛮

明朝焦竑

梅花坐对天如水,月明千里人千里。莫上最高楼,长江生别愁。

菩萨蛮

明朝张光纬

乱村烟柳东风急。浪花浮动扁舟叶。双桨趁波平,家山隔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