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三教 > 词语"三教"的意思
sānjiào

三教


注音ㄙㄢ ㄐ一ㄠˋ

三教

词语解释

三教[ sān jiào ]

⒈  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⒉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⒊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引证解释

⒈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⒉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⒊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国语辞典

三教[ sān jiào ]

⒈  夏代教忠,商代教敬,周代教文,称为「三教」。见汉·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 。

⒉  佛、儒、道三教的合称。

英语the Three Doctrines (Daoism, Confucianism, Buddhism)​

德语die /Drei Lehren/ (S, Buddh)​

法语les Trois Religions, taoïsme, confucianisme et bouddhisme

分字解释


造句

  • 史浩是南宋新“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 第三教亲有效沟通话术,快速提高成交率!
  • 前廊四根人物柱上雕儒、释、道三教故事。
  • 在中国哲学史上,儒佛道三教之间既冲突又融合。
  • 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圣迹,都自称是自己的圣城。
  • 在中国思想史中,三教合一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
  • 他以儒为本,兼取佛道,有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
  • 一旦你深陷其中,就永不翻身,将受社会、网络上的三教九流要挟。
  • 既相融相摄又相拒相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形式。
  • “三教互补”使意象语言和推理语言在唐代艺术思维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 因此,从“道”的变化视角研究三教融合,在三教关系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 隋唐五代三教鼎立,绘画是“三教合一”态势,佛、道两教在题材上影响更大。
  • 嵩山文化积淀深厚,儒、释、道三教荟萃于此,这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是独一无二的。
  • 一家酒店既要接受良莠不齐的员工,又要容纳来自东南西北、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客人。
  • 在儒、释、道三教发生裂变的中唐时代,中唐诗歌在美学面貌上表现得异常丰富、复杂。
  • 本文论述太谷学派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解释《大学》“格物致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念。
  • 盛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行,孕育出繁荣的盛唐文化,李白是盛唐文化造就的最完美的人物。
  • 一个人不能自卑,千万不要三教九流地划分什么层次,并把自己归为某个层次来限制自己的能量。
  • 他的许多思想,比如三教合一思想、“童心说”、肯定女性的地位与作用的思想等等,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 陶渊明受到儒、佛、道三教的影响,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形成了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范型,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 有必要对“三教九流”(除了重金属音乐)作一个罗列记录:蓝草音乐、说唱音乐、流行音乐、莎莎舞曲和格力高里的圣叹调。
  • 本文还对中储石家庄东三教仓库现代物流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以优化中储石家庄东三教仓库现代物流系统。

※ "三教"的意思含义、三教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