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诗教 > 词语"诗教"的意思
shījiào

诗教


注音ㄕ ㄐ一ㄠˋ

繁体詩教

诗教

词语解释

诗教[ shī jiào ]

⒈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意谓《诗经》中虽然对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讽刺,但态度却温和委婉,即所谓“温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击。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为封建社会衡量文学作品政治意义的重要标准。

引证解释

⒈  本指《诗经》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

《礼记·经解》:“孔子 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 疏:“《诗》依违讽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诗》教始二《南》,皆著贤圣跡。”
明 海瑞 《注唐诗鼓吹序》:“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经’并行,《诗》教为首。”

⒉  泛指诗歌的教育宗旨和风格。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六朝 至 陈 隋 之间,创为宫体,诗教为之一变,率皆浮靡之词,华而不实,与性情相漓。”

国语辞典

诗教[ shī jiào ]

⒈  诗经的教化功能。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分字解释


造句

  • 第三是诗教及柏拉图的写作。
  •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是中国一大传统。
  • 也有一些学者对孔子诗教观持不同看法。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
  • 第二章阐述诗歌的变化和传统儒家诗教传统的关系。
  • 感谢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让我们知所宽恕。
  • 张氏家族词学是传统“诗教”精神与“花间”委婉情致的融合。
  • 为《诗经》传统诗教所浸染,形成了蕴籍含蓄的诗歌感情基调;
  • 但由于受儒家诗教观的影响和局限,其中也有不少过激言论与偏颇之见。
  • 孔子的诗论思想是汉儒诗教思想的发端,更是汉儒诗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
  • 文章从“诗教”的历史渊源、《诗经》与诗教、诗教与乐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 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有时甚至把诗教放到教育的首要地位。
  • 高空礼花 从审美效果看,“比”“兴”两者都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标准。
  • 古人的宝贵经验和现代许多老师的成功实践表明,诵读和鉴赏是“诗教”的两大门径。
  • 《韩诗外传》断章取义的解诗模式是先秦儒家孔、孟、荀通经致用、弘扬诗教的正脉。
  • 雅正之旨是“温柔敦厚”诗教的核心,宋词的崇雅倾向正是孔子诗教理论在后代的回声。
  • 寻求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型,对于我们今天重建审美教育体系,无疑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 究其错评的原因,主要是基于船山以儒家的诗教原则及崇尚“神韵”的审美理想为衡量尺度所致。
  • 而当诗变成了《诗》,“诗学”变成了“诗教”时,“礼”也变成了“礼教”,礼的诗性特征逐渐消失。
  • 沈德潜的诗论以“温柔敦厚”为首,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功用,他在《唐诗别裁集》中十分强调这种儒家诗教。
  • 而事实上,儒家诗教中的温柔敦厚以及对待现实人生的精神,在中国艺术品质中,始终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温柔敦厚”诗教说的形成、诗歌意境的创造以及形神写照等方面,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中和”精神。
  • 在印度教赞美诗的吟唱中,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抱着双手,走到河中,祈祷太阳在阴沉沉的天空中出现。
  • 教这个女孩如何写这首诗的康玉老师20岁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不久,搬到了云南的一个小镇,在那里的一所中学当老师。
  • 一首诗应该基于感情来教;把它诓来权作“语法兼词典”,是不打算跟知识女神萨拉斯瓦蒂和解的。
  • 刽子手用木头为凯伦雕出两只脚和拐杖,然后教她唱罪人唱的赞美诗。她亲吻了执掌斧头的手然后迈上荒野离开了。
  • 用叙事诗来教语言,就如用一把剑来刮胡子- - -既委屈了剑也为难了下巴。

※ "诗教"的意思含义、诗教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