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文笔 > 词语"文笔"的意思
wén

文笔


注音ㄨㄣˊ ㄅ一ˇ

繁体文筆
词性名词


文笔

词语解释

文笔[ wén bǐ ]

⒈  写作的技巧;文章的风格。

文笔流畅。

style of writing;

⒉  指文章。

writings;

引证解释

⒈  文辞,文章。

《晋书·习凿齿传》:“凿齿 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元和 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 韩愈,学苦涩于 樊宗师。”
巴金 《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刚刚读完了一部传记,为书中的情节和文笔所感动,非常兴奋。”

⒉  指文章的笔法或风格。

《北齐书·封隆之传》:“孝琰 文笔不高,但以风流自立,善於谈謔。”
唐 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张曲江 五言沉鬱,亦其文笔也。”

⒊  六朝时期分文章为文、笔两大类。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由 魏 逮 唐,分异文笔。”

⒋  淹 “探怀中得五色笔”一枝奉还,从此文才大减。

指五色笔。传说 南朝 梁 文学家 江淹,晚年梦见 晋 郭璞 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可以见还。”
见《南史·江淹传》。后因以指文才。 唐 王勃 《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请扬文笔,共记良游。”

国语辞典

文笔[ wén bǐ ]

⒈  六朝称文章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

《晋书·卷七七·蔡谟传》:「谟博学,于礼仪宗庙制度多所议定,文笔议论,有集行于世。」

⒉  文章、文辞。

《晋书·卷八二·习凿齿传》:「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
《南史·卷六八·刘师知传》:「博涉书传,工文笔,善仪体。」

分字解释


造句

  • 该作品文笔痛快地犀利和极端地幽默。
  • 他文笔细腻。
  • 你需要有好的文笔。
  • 哈克贝利对汤姆流畅的文笔,豪迈的话语,十分钦佩。
  • 他文笔敏捷。
  • 当然了,故事是激动人心的,作者文笔一流。
  • 音乐,文笔,算术.
  • 兰德通过在好莱坞当编剧练了一手好文笔。
  • 虽然我不可能成为作家,毕竟我文笔不好。
  • 这本书有很好的文笔,聪明的想法以及有趣的信息。
  • 他的文笔不算好,提到他的孩子们时既无趣又做作。
  • 这为农科学生了解动物,但他的文笔单调而毫无色彩。
  • 无论在什么场合,他的演讲总是那么得体,思想与文笔交相辉映。
  • 基本上,产品或服务的用户评论文笔越精彩、笔误越少,相应的购买需求越高。
  • 斯坦伯格叙述了这个故事,跟其它大多数的故事一样,用诙谐迷人的文笔。
  • 我发现一位作家一旦使某种文笔风格臻于完善,他也就已经超越了这种风格。
  • 那部电影不具有的,这里也没有多少,不过它的文笔不错,并且作者坚持说故事是真实的。
  • 作者文笔不错,角色迷人,故事情节生动,但若是少了这么一个精彩的娱乐前提,这本书是不会受欢迎的。
  • 学术派史学家总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来评价贝尔曼这本以流畅的文笔娓娓道出戏剧般的通俗历史。
  • 例如,如果你的特质是“文笔好”,那好处可能就是“有助于使因沟通有误而产生的矛盾最小化”。
  • 布兰兹在书中用体谅关切的笔调描绘了埃莉诺,用老练机智的文笔巧妙地处理了这对夫妻之间的不和。
  • 只要我还活着,我仍会继续讲究文笔风格,热爱大地的山川胜景,对琐细的物品和无用的传闻感到欣悦。
  • 文笔言简意赅,令人难忘,外加上对人类世界混乱,永远存在争议的人类世界的敬重,有记者一样的习惯。

※ "文笔"的意思含义、文笔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