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阿罗汉 > 词语"阿罗汉"的意思
āluóhàn

阿罗汉


注音ㄚ ㄌㄨㄛˊ ㄏㄢˋ

繁体阿羅漢

阿罗汉

词语解释

阿罗汉[ ā luó hàn ]

⒈  佛教用语:梵语的音译,即得道者、圣者的意思。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果;也是对断绝了一切嗜好情欲、解脱了烦恼、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种称呼。又叫“罗汉”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宋·沈括《梦溪笔谈》

Arhat;

引证解释

⒈  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修得小乘果的人。

《百喻经·入海取沉水喻》:“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昔 健驮逻国 有阿罗汉,常受此池龙王供养。”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阿罗汉圣相威仪,比 雪山 三十六万亿佛。”
清 赵翼 《游金陵杂诗》:“灵山 五百阿罗汉,一个 观音 请客难。”
宋 陈善 《扪虱新话·王右丞画渡水罗汉》:“王右丞 作《雪里芭蕉》,盖是戏弄翰墨,不顾寒暑,今世传 右丞 所画渡水罗汉,亦是意也。而 山谷 云:‘阿罗皆具神通,何至拖泥带水如此。’”
《西游记》第三六回:“不曾丢瓦抛砖伤佛殿,阿罗脸上剥真金。”

国语辞典

阿罗汉[ ā luó hàn ]

⒈  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

《阿育王传·卷五》:「说法已竟,便得阿罗汉。」

分字解释


造句

  •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
  • 见这样一位阿罗汉是件善事。
  •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 这些老师都说他们无所不知,他们是阿罗汉。
  • 有学人具有八个要素,阿罗汉具有十个要素。
  • 要想持戒和很好的守戒而达到阿罗汉是很难的。
  • 佛教常以此作为佛陀和他的阿罗汉弟子的一个别称。
  • 而且佛陀的继位者并不是声闻阿罗汉,而是弥勒菩萨。
  • 舍利弗说我没有阿罗汉佛的心的知识,将来的,现在是。
  • 在整个大乘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佛陀和阿罗汉浮图的参考资料。
  • 在这个声闻的人,又叫阿罗汉,或叫罗汉,他能以飞行变化,有神通。
  • 根据一位阿罗汉的指示,经行禅思时,在身体上和心智上都要予以善加守护。
  • 我们大多数人都了解,要成为一个阿罗汉,我们必须修学止禅使心平静下来。
  • 在这种情况下,比丘们,一个比丘是阿罗汉,他摧毁了所有的毒,如前,等等。
  • Parinibbuto仅仅意味着'完全逝去','完全消失',完全离开,因为佛陀或阿罗汉死后没有再存在。
  • 在小乘佛教的教义之中,通过直接认识到实相的真正本性,一个人可以从无知的睡眠之中醒过来,这样的人被称为阿罗汉,偶尔是佛陀。

※ "阿罗汉"的意思含义、阿罗汉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