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安史之乱 > 词语"安史之乱"的意思
ānshǐzhīluàn

安史之乱


注音ㄢ ㄕˇ ㄓ ㄌㄨㄢˋ

繁体安史之亂

安史之乱

词语解释

安史之乱[ ān shǐ zhī luàn ]

⒈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冬,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洛阳,次年称帝,入长安,并遣部将史思明占河北广大地区。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帝位。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燕帝,克洛阳,不久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军屡败叛军,763年史朝义被迫自杀。历时七年的叛乱被平息,唐朝由此转衰。

国语辞典

安史之乱[ ān shǐ zhī luàn ]

⒈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陷两京,玄宗逃往四川。禄山死,子庆绪继之;庆绪死,史思明继之;思明死,子朝义继之,至代宗广德元年,其乱始被郭子仪、李光弼等敉平,历时九年,史称为「安史之乱」。也作「天宝之乱」。

分字解释


造句

  • 安史之乱是发生于唐代的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 唐代宦官的权势经安史之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安史之乱后,诗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它典型地反映了盛唐文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悲剧命运。
  • 然而,自“安史之乱”开始,它无可奈何的衰落下去了。
  • 蜀川在“安史之乱”后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唐室根本。
  •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 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重大转变。
  • 研究安史之乱中的诗歌创作,对于理解盛唐到大历乃至中唐文学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但安史之乱前后,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
  • 唐末末“安史之乱”时,中原混战,许多仕人、商客纷纷南迁入闽,以避乱世,这些人来到福州后,很自然地选择了这里,开始组建新的家园。

※ "安史之乱"的意思含义、安史之乱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