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汉语词典 > 鼎足之势 > 词语"鼎足之势"的意思
dǐngzhīshì

鼎足之势


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 ㄓ ㄕˋ

繁体鼎足之勢


鼎足之势

词语解释

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 ]

⒈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⒉  亦说“鼎足之形。

引证解释

⒈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参见“鼎足而立”。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 泰山 共相终始。”
《晋书·皇甫谧传》:“故 冯 以弹剑感主, 女 有反赐之説, 项 奋拔山之力, 蒯 陈鼎足之势, 东郭 劫於 田荣,颜闔 耻於见逼。”
《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先取 荆州 为家,后即取 西川 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国语辞典

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 ]

⒈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分字解释


造句

  • 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
  • 周灭之前,中国已为南北对峙,而王氏以周之灭与鼎足之势有关,其意不能详知。
  • 汉口、汉阳居长江之西,当中又被汉水分割为一南一北,而武昌居长江之东,三镇成鼎足之势。

※ "鼎足之势"的意思含义、鼎足之势是什么意思由古今诗词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