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成语词典 > 十二诸侯 > 成语"十二诸侯"的意思
shíèrzhūhóu

十二诸侯



十二诸侯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

是指春秋时期的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十三个诸侯国。

详细释义

  1. 指春秋时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诸侯国。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周、吴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周为天子,吴到春秋后期才兴起,故周吴不在十二诸侯之列。

  2. 指战国时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十二国的君主。

    《战国策·秦策五》:“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高诱注:“梁君,梁惠王也,伐楚、齐,胜之,制御赵、韩之兵,驱使十二诸侯鲁、卫、曹、宋、郑、陈、许之君朝天子於孟津。”

  3. 泛指各诸侯国。

    《史记·天官书》“匡卫十二星”唐张守节正义:“太微宫垣十星,在翼、軫地,天子之宫庭,五帝之坐,十二诸侯之府也。”清胡鸣玉《订讹杂录·十二诸侯》:“《史天官书》太微宫垣有匡衡(卫)十二星,註,《正义》云‘十二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国也。举十二州以该天下之诸侯,非谓十二国也。”


基础信息

拼音shí èr zhū hóu

注音

造句

  •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认为孔子观周与作《春秋》有关,时间应是孔子晚年。此外还有《严氏春秋》记孔子与左丘明“观周”的说法。


字义分解

四字成语定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