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毛泽东的诗 >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近现代]: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天全白了,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头上是峻岭,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此行将去何方?赣江畔风雪正迷乱。命令昨日已下达,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注释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②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③漫天:满天。

④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大关:指险要关隘。

⑤赣(gàn)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

⑥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写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毛泽东创作的近代词之一,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这首词创作于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参加会议期间,回忆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军在广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可以看做《如梦令·元旦》的姊妹篇。

作品赏析

逐句分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整体把握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

毛泽东简介

近现代·毛泽东的简介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毛泽东的诗(79篇) 毛泽东的名句

猜你喜欢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近现代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减字木兰花

清朝朱祖谋

■■■■。横路閒云知客意。侧帽寻诗。荠麦樱桃又一时。

减字木兰花

明朝赵宽

姚江阻雨,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

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减字木兰花·题孙蘋桥画木兰从军图

清朝陈嘉

弓刀结束。戎装貌出人如玉。单骑从征。也学男儿愿请缨。

嗟嗟奇事。深闺姓氏垂青史。绝塞冰天。只比看羊少七年。

减字木兰花·虾

清朝叶申芗

长须黝目。来趁新潮痕蘸绿。

戢戢如蚕。自爱沿堤入翠篮。

捞来草屩。谢豹声中花事老。

巧是吴侬。唤做弯钻比肖工。

减字木兰花·春晓

清朝钟筠

晓莺破梦。九十春光谁与共。望眼迷离。粉蝶梨花一处飞。

减字木兰花·晚望

清朝周翼椿

锈床初下。觅句闲行来晚榭。玉露金风。几树疏黄间老红。

减字木兰花·感作

清朝王贞仪

构思下笔。

汉魏齐梁求并立。

底事心忙。

才学韩苏又柳王。

拘牵潦草,面目何曾收拾好。

纵效西颦。

没奈生成嫫母形。

减字木兰花·题画

清朝吴伟业

虅溪竹路。鸟道无人云独过。鹿栅猿栖。布袜青鞋客杖藜。

减字木兰花·其八

清朝李慈铭

俏垂双鬓,窣地行来花有影。不怕生疏,一点灵犀惯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