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李弥逊的诗 >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宋朝]: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写作背景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作者南宋李弥逊,起句交代送别时的背景和地点,为下文张本;下片紧承上片,写目送帆影远去的情景。妻子此去,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词人内心的痛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想而知。
词由实写到虚,由近写到远,由己写到人,从别前写到别时、别后,层层渲染,步步深透,写情臻于极致。尤其“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以超常思维写感情状态,出乎常情,又入乎寰中,更使词产生了惊魂震魄的力量。

作品赏析

李弥逊为南宋初年颇有民族气节的官吏。曾任校书郎、起居郎、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庐山知县、冀州知州等地方官。他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这首《菩萨蛮》当作于南宋初金兵大举南下时。当时金兵逼近长江,情势危急,为避兵灾,词人送别妻子去南方,词就是写了这送别时的一幕。
词的起句即交代了送别时的背景和地点,为下文张本。“烽火连三月”,三个月来兵火不息,人民离乱,这才会有江城送妻子离开之举。分别,不是丈夫宦游他方,而是妻子避难,心情自然不同一般。长亭之上,虽然设酒饯别,可是“不堪对酒”。“不堪”。不能忍受之意,包含有妻离子散之苦,国破家残之痛。因其“不堪”,其妻泪下如瀑,悲声漫江,词人反劝其“休作断肠声”,自己已是“老来无泪倾”。自己泪泉已涸,并非不动情,而是老泪已尽,这正是极度悲愤的表现。词人这时的心情惨痛至极,强敌当前,内奸弄权,自己还得坚守御敌阵地,也可能朝不保夕了,这才把妻子送走。这里说休作断肠声,比放声哭嚎更为凄怆,说老来无泪,比写涕泣涟涟更为伤心。
词的下片紧承上片,写目送帆影远去的情景。“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风高”和舟疾相联系,船去得很快,词人伫立江岸,眼看着船在水面留下的长长波痕。妻子身去心留,他希望她去得快,早离祸地;又希望她走得慢,难舍难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词人凝望近眺之态,呼之欲出。缘此,也可想见妻子立于船头,望着丈夫鹄首翘望的身姿,想着抛撇丈夫于锋刃之间的危殆,断肠声如高风呜呜,伤心泪似江水滔滔。末二句“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化用“雁足传书”和“织锦回文”的典故。“薰风”指南风。初夏时南风吹,鸿雁早已飞往北方,“锦字”无法捎回。妻子此去,归期难定,讯息难盼,生死未卜,词人内心的痛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想而知。
这首词由实写到虚,由近写到远,由己写到人,从别前写到别时、别后,层层渲染,步步深透,写情臻于极致。尤其“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以超常思维写感情状态,出乎常情,又入乎寰中,更使词产生了惊魂震魄的力量。

李弥逊简介

宋朝·李弥逊的简介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李弥逊的诗(787篇) 李弥逊的名句

猜你喜欢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宋朝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宋朝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菩萨蛮·开禧三月初逢九

宋朝郭应祥

开禧三月初逢九。持杯来庆梅仙寿。警捕恰三年。四封人宴然。政成应不日。去作朝京客。阴德合长生。休看三住铭。

南歌子·病著连三月

宋朝向子湮

病著连三月,谁能慰老夫。萧萧短发不胜梳。风里支离欲倒、要人扶。秋月明如水,岩花忽起予。旋篘白酒入盘盂。报答风光不醉、更何如。

江城三月曲·其二

明朝王邦畿

江天漠漠雁鸿飞,草色青青麦叶稀。

犹忆溪边旧时节,店花三月鲤鱼肥。

江城三月曲·其一

明朝王邦畿

渺渺江云欲雨天,一溪遥在白云边。

东风日暮频相望,流水春深未满田。

江城三月曲·其三

明朝王邦畿

江城如带一烟中,溪水无人木槿红。

啼鸟未阑山雨去,夕阳多在板桥东。

菩萨蛮

清朝商景徽

篆烟吹过花深处。■■叶底垂甘露。何处见如来。

青莲笔下开。

菩萨蛮

明朝王世贞

断风依约愁砧乱。乱砧愁约依风断。无语对灯孤。孤灯对语无。

菩萨蛮

明朝焦竑

梅花坐对天如水,月明千里人千里。莫上最高楼,长江生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