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形制又变。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②须臾:指极短的时间。

③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写作背景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词作(有人认为是诗)。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其势,写退潮实亦写出其力,显得形象生动、丰满多姿。

作品赏析

这是刘禹锡《浪淘沙》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海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三、四两句写退潮的景象。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潮水应时而来,应时而退,来时凶猛,退去迅疾,似乎“须臾”之间。这里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刘禹锡简介

唐代·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刘禹锡的诗(1323篇) 刘禹锡的名句

猜你喜欢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八月九日早至南山庵

明朝程敏政

沙口系兰桡。初退溪潮。石成山路树成桥。又见一番新稻熟,犹未趋朝。

浪淘沙·其一·林见素赴云南宪副过镇远赠予临江仙浪淘沙二词依韵答之

明朝周瑛

樽俎识英雄。玉立山嵷。孤怀不与俗人同。一疏汪洋忧国泪,非少非翁。

浪淘沙·其二·林见素赴云南宪副过镇远赠予临江仙浪淘沙二词依韵答之

明朝周瑛

夜雨几番情。短梦长更。一壶春酒待君倾。白马不来花落尽,对景心惊。

浪淘沙·风紧浪淘生

宋朝徐似道

风紧浪淘生。蛟吼鼍鸣。家人睡著怕人惊。只有一翁扪虱坐,依约三更。雪又打残灯。欲暗还明。有谁知我此时情。独对梅花倾一盏,还又诗成。

浪淘沙·流水淘沙不暂停

唐代刘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秋怀十首·八月涛头旧有名

宋朝韩元吉

八月涛头旧有名,今年潮浅岸才平。
应缘享帝千灵在,豫使鱼龙不敢鸣。

次韵阎学士靖轩赠受益山居二首·八月涛江五月湖

元朝方回

八月涛江五月湖,画图一见粟生肤。
君家奄有两奇观,更觉天真胜画图。

浪淘沙

唐代吕洞宾

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拱,瓦盖青天。无漏得多年,结就因缘。修成功行满三千。降得火龙伏得虎,陆路神仙。

浪淘沙

清朝姚燮

静院竹西家。蛎粉廊斜。绿边灯影逗窗纱。一帚秋烟么凤睡,露糁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