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王迈的诗 > 读渡江诸将传

读渡江诸将传

[宋朝]:王迈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下,尺土不能归。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主的诗歌,一般来说,诗歌里面如果议论太多则会令人生厌,然而本诗却写得深切感人,引人深思。
首联破题,诗人读传时的洒衣之泪,不仅构成悬念,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怆的感情基调。本诗首尾两联是诗人的感慨,中间两联是对诸将的评价,首尾包融,结构精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妒贤嫉能者的抨击,对不能精诚团结的文臣与武将的批评,以及未能收复失地的惋惜愤懑之情。“功高成怨府”,诸将立功之后,便成为嫉恨者的众矢之的,“权盛是危机”,手握兵权亦使当权者心生嫉妒,于是便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嫉贤妒能的抨击。中原故土并非在“天上”,遥不可及,若齐心协力,收复失地并非难事,然而文武各自为政,导致未能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惋惜愤懑之情,诗人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作品赏析

王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出生前五十八年北宋灭亡,死后三十一年南宋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南宋人最持久而深刻地体味了山河破碎之苦。亡国之恨代代相传,不以岁月的流逝而淡化消失。王迈和同时代的人一样,在希望与失望,偏安和不安中度过了一生。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虽不确知,但离“靖康之耻”肯定有将近一个世纪了。一百年前失去的半壁江山依然收复无望,使这首诗感叹今昔之情合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王迈读的书可能就是章颖(1141-1218)的《南渡十将传》。诗以读书感怀发端,直接涉题言事,缘事生情。以“诸贤”称道渡江诸将深含敬意,但并不是因此而“泪洒衣”。洒衣之泪的慷慨悲凉只有读下面的诗句才能悟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既已引出话题,又转而伏下暗笔。中间四句以史实为根据,展开议论,指出诸将互相嫉妒,将相不睦是没有收复中原的根本原因。南渡诸将都以勇武善战著称,但彼此之间却不能团结一致。比如,岳飞屡立战功而又在诸将中最年轻,因此受到普遍的嫉妒,刘铸也因战功显赫“一时辈流嫉其能,力沮遏之”(《南渡十将传》卷一)。“功高”本来是很光荣的事,却成了众矢之的,当将士们以流血牺牲为代价换回了南宋朝廷偏安和谈判的资本时,宋高宗和秦桧就再也不想扩大战果了。他们怕诸将拥兵自重、权力过大而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就削夺了几员大将的兵权,调回京城做文官,明升暗降,甚至杀害。所以,诗人无限感慨地指出,像韩信、彭越那样勇敢善战的将军不乏其人,但像廉颇、蔺相如那样以国事为重、不计私怨的人就太少了。最后两句诗以反诘质问,以感叹作结,指出了朝廷的无能,表达了诗人对山河沦落竟至百年不归的愤慨。中原并不是在天上,尺土不收,真是无可原谅。

这首诗语句自然、直白,不假修饰,甚至一句诗中首尾二字谐韵拗口(“勇”、“有”、“心”、“希”)而不避,纯以运意为上。多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诗意陡转,迭宕起伏。多议论,体现了宋诗的特点。

王迈简介

宋朝·王迈的简介

王迈(1184~1248),南宋诗人。字实之,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今福建仙游县园庄镇(旧称慈孝里)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王迈的诗(434篇) 王迈的名句

猜你喜欢

读渡江诸将传

宋朝王迈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中原岂天下,尺土不能归。

读渡江诸将传

宋朝王迈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下,尺土不能归。

元江诸山晓行

明朝庞嵩

白云在山腰,青山出云顶。出入山之间,俄别人天境。

山下人指云为天,山上更有山相连。白云无尽山无尽,瞬转云随山顶遁。

延缘九叠即九霄,天门万里原非遥。劝君更着竿头力,翱游八极同逍遥。

答龙江诸友韵

明朝张善昭

卜居仙里总豪家,几欲过从隔水涯。岩下流杯分涧水,石边移榻埽松花。

清秋别梦魂应断,明月离怀兴独嘉。何日一樽能邂逅,开颜醉倒玉山斜。

藤江诸胜·其一

明朝富礼

峡口涨晴岚,秀色渥如赭。

天寒山鸟啼,月白林猿下。

仙人读书台,石磴哀湍泻。

藤江诸胜·其七

明朝富礼

秋高霜降馀,滩浅石齿齿。

渔郎吹笛来,野鸭斜飞起。

山头两石人,并坐如笑指。

藤江诸胜·其五

明朝富礼

海日照珠宫,隐见蛟龙窟。

神人或经行,风雨助飘忽。

石台晨可登,秋气正萧索。

藤江诸胜·其二

明朝富礼

断崖如削铁,开辟自太古。

江风西北来,班班湿秋雨。

扁舟晚经过,中流欲掀舞。

藤江诸胜·其三

明朝富礼

东山夜鸿濛,夜色白如昼。

明月斗牛间,江动金波溜。

步归松径深,青露湿衣袖。

藤江诸胜·其四

明朝富礼

泊舟沧海滨,天气喜高旷。

化剑已成龙,桃花涌春浪。

刻舟是何人,怀古重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