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苏轼的诗 > 如梦令·有寄

如梦令·有寄

[宋朝]:苏轼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请代我,向东坡旧邻问候,就说我,羁绊在玉堂深处。问东坡:自从我走以后,又有谁来过?是否雪压小桥,这断了来路?我将归去啊,我将归去,徜徉东坡,沐浴催耕的春雨。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
⑶玉堂:指翰林苑。《汉书·李寻传》何焯注:“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苑。至宋以后,翰林遂蒙玉堂之号。”
⑷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
⑸压:覆盖。小桥:指黄州东坡雪堂正南的小桥。
⑹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写作背景

《如梦令·有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寄人词,但通首词都是请朋友代向东坡传语。首句统领全篇,以下皆为传语内容。“人在”句于轻描淡写中蕴含向往田园的深意。“别后”两句是对自己走后,东坡冷清景象的揣度,隐含对东坡的眷念。末三句表明自己将归耕东坡的心愿。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黄州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无限神往,写得清新明快,语调亲切,真挚动人。

作品赏析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如梦令·有寄

宋朝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晓色,调寄如梦令

宋朝王照

万树团圞笼雾。旭影彤云遮护。人起不惊鸥,负手堤边轻步。

清趣。清趣。领得一湖风露。

如梦令·仲冬望日独坐航泊轩迎月,调寄如梦令

宋朝王照

林隙灯光明灭。远岸暮钟敲彻。风定碧云凝,托起一轮寒月。

清绝。清绝。照见满湖澄澈。

如梦令·已忍前尘如梦

清朝况周颐

已忍前尘如梦。犹说三生情种。妾是玉梅花,郎是绿毛幺凤。

寒重。寒重。明月一窗谁共。

如梦令·如梦

宋朝叶祖义

如梦。如梦。和尚出门相送。

如梦令

明朝冯琦

竹外瑶华千顷,更与素梅掩映。双雀噪寒枝,蹴落飞花无影。

相并,相并,明月惊栖不定。

如梦令·即事

五代袁思古

槽滴酒声红雨。客醉落花无主。春老不胜情,况是莺啼燕语。

麾麈。麾麈。如此风流谁予。

如梦令·其五

清朝宗婉

皎洁最怜团扇。伴我小庭深院。一夕起秋风,凉意暗中吹遍。

绿浅。绿浅。再隔几时相见。

如梦令·其三

清朝宗婉

彩笔闲题团扇。小院日长门掩。不写古人诗,须要别开生面。

翻遍。翻遍。几曲小词香艳。

如梦令·其四

清朝宗婉

手弄生绡团扇。风动藕花乡遍。病后减容光,羞说芙蓉娇面。

斜掩。斜掩。恐被采莲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