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系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词中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写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复晴。

作品赏析

首句谓:端起玉杯,只见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绿了。词人忽然觉得,这杯琼浆是那样熟悉,是那样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来那碧绿的色彩,和满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则是故乡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颜色而写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认为江水就是酒,仿佛这个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个世界。如此独特的空间意识,正是苏轼旷达、宽广的胸怀的表现。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既有琼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这场雨似乎扰乱了欢宴,真不是时候。但是,忽然有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云缝中斜射出来,把半边天染红,碧绿的江水也被染红了一半,景色奇丽,更胜于前。

词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片的内在逻辑。词的下片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

宋朝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南乡子·由照胆台散步西行,调寄南乡子

宋朝王照

信步绕湖边。云懒山慵近午天。柳岸山塘度人影,萧閒。

梵宇钟声宕碧烟。

几折路回环。逦迤行过竹素园。池馆亭台数不尽,绵延。

鸡犬人家半是仙。

南乡子·和干臣乐府南乡子,南乐言怀中间

元朝王恽

万汇帝城春。况是明时选用人。爱煞曲山周老子,依仁。任运□□不自论。六任漫逢辰。甚是荣华尽苦辛。赢得归来儿女笑,苏秦。白马红缨

南乡子

元朝许有壬

乌鹊欲填河。蝜蝂多持更上坡。虫鸟无知徒自苦,谁呵。

恰似贪人少已皤。

南乡子

明朝陈世祥

怪来春、不和人聚。

知道将归,收拾花同去。

可怜全学薄情郎,处处园林留不住。

只有蝶儿相顾。

几多落花犹护。

也应念着寂寥人,时尝一到帘前路。

南乡子

明朝黄正色

清世愧无能,窃得微阶正不胜。

天地包容投远塞,相应,投杼慈亲本爱曾。

静坐读伽楞,百念几同二月冰。

朔漠荒寒虽特甚,休憎,古训从来只自惩。

南乡子·萤

清朝陈维崧

露井坐三更,无数幽辉印水精。忽地流将深竹去,身轻。

却把深闺绣幔萦。

南乡子·倦

明朝陈世祥

重门深闭。

细草如烟烟满砌。

日长睡起独凭栏。

看鸳鸯。

双双飞去又飞还。

南乡子·三

明朝陆深

细雨湿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閒蹙黛眉慵不语,情浓。

旧恨新愁知几重。

南乡子·感旧

五代袁思古

垂柳拂章台。走马曾经到此来。回首当年歌舞处,尘埃。

一院荒凉锁绿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