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苏轼的诗 >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宋朝]:苏轼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译文
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现在在哪里啊?日月如梭,我们头发都白了,打算怎么办啊!
友人再一次相见,我已不能适应变化不测的世事。出仕的热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时也能守住本色。

注释
⑴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
⑵赵令:指赵晦之,名昶,海州人或涟水人,海州与涟水相邻。令:古代官名,知县,此时赵昶任高邮令。据东坡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自杭还朝过高邮为赵昶作《四达斋铭》引云:“高邮使君赵晦之”。使君,非指太守,乃奉使官之意,故知“赵令”乃高邮令赵昶。
⑶梭(suō):织布机上的部件,穿引很快。多用以比方往来迅速,如日月如梭。
⑷拟奈何:打算怎么办。
⑸官况阑珊(lán shān):意谓出仕为官的热情淡漠了。况:况味,境况和情味。阑珊:衰落,即将残尽。
⑹青松守岁寒:指青松耐寒冷,终岁不凋。语出《论语·子罕》:“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谓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作品赏析

  上片“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说词人早年与赵晦之相识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忆起当年交友,情深谊厚。从此词的下文“岁月如梭。白  首相看拟奈何”看,“春光亭下”云云,当指第一次密州相见之时,那时词人刚四十岁,尚属壮年,至此时的第三次赠词,词人已是五十六岁,故得称“白首”,且时隔十六年,也与“岁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词人在“故人”面前,倾诉着自己别后的仕宦坎坷经历,有如赵晦之早年的失官东武令和“三仕已之无喜愠”等遭遇,但自己则更为悲惨,“官况”可谓大起大落,几度挫折,正是“世事年来千万变”的反映。结句“惭愧青松守岁寒”,是说自己难能如青松耐守岁寒一般,而倍感惭愧。

  词中的“白首相看拟奈何”、“惭愧青松守岁寒”诸句,虽慨叹时光流逝,无奈“岁月如梭”;但是词意却隐含着“壮志难酬”和坚守职责、不惧磨难的积极内涵。读之令人肃然起敬。全词曲尽心态,含蓄哿慨,笔力纵横,铸语自然。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东坡自杭返朝过高邮之时。是时,词人与高邮令赵晦之再一次相见,感慨颇多,于是写下这首词送给他。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减字木兰花·送赵令

宋朝苏轼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
故人重见。世事年来千万变。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减字木兰花

清朝朱祖谋

■■■■。横路閒云知客意。侧帽寻诗。荠麦樱桃又一时。

减字木兰花

明朝赵宽

姚江阻雨,寒风吹水,微波皱作鱼鳞起。白雨横秋,秋色萧条动客舟。

疏钟何处,知在前村黄叶树。茅屋谁家,荒径无人菊自花。

减字木兰花·题孙蘋桥画木兰从军图

清朝陈嘉

弓刀结束。戎装貌出人如玉。单骑从征。也学男儿愿请缨。

嗟嗟奇事。深闺姓氏垂青史。绝塞冰天。只比看羊少七年。

减字木兰花·虾

清朝叶申芗

长须黝目。来趁新潮痕蘸绿。

戢戢如蚕。自爱沿堤入翠篮。

捞来草屩。谢豹声中花事老。

巧是吴侬。唤做弯钻比肖工。

减字木兰花·春晓

清朝钟筠

晓莺破梦。九十春光谁与共。望眼迷离。粉蝶梨花一处飞。

减字木兰花·晚望

清朝周翼椿

锈床初下。觅句闲行来晚榭。玉露金风。几树疏黄间老红。

减字木兰花·感作

清朝王贞仪

构思下笔。

汉魏齐梁求并立。

底事心忙。

才学韩苏又柳王。

拘牵潦草,面目何曾收拾好。

纵效西颦。

没奈生成嫫母形。

减字木兰花·题画

清朝吴伟业

虅溪竹路。鸟道无人云独过。鹿栅猿栖。布袜青鞋客杖藜。

减字木兰花·其八

清朝李慈铭

俏垂双鬓,窣地行来花有影。不怕生疏,一点灵犀惯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