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戴叔伦简介

唐代·戴叔伦的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戴叔伦的诗(272篇) 戴叔伦的名句

猜你喜欢

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

明朝汪广洋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江烟雨杏花寒。

苏溪

明朝彭孙贻

客心日东流,随风下苏溪。

鹧鸪劝客住,出溪数里啼。

不见胡仲隶题苏溪僧壁

宋朝林季仲

念别三年久,相望一舍间。
无人寄消息,风雨暗前山。

罗苏溪前辈赠石溪上人画幅

清朝何绍基

苦瓜之前雪个后,吾乡画禅来石溪。直从幽异入坚浑,与两佛子殊町畦。

云游日被洞壑裹,笔落能使狌鼯啼。此幅著意更深远,烟雨一黑天为黳。

荒荒水光树不辨,黯黯苔气云含凄。入佛入魔信有此,湘君山鬼群来栖。

蒙君持赠副所愿,既到画处心沈迷。挂壁两日侧卧视,傍偟悚仄不能携。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日出烟消露晞

明朝杨慎

日出烟消露晞,百丈清江钓矶。
船似天边稳坐,鱼若空行无依。
袄霭歌星独往,婆娑舞月方归。
兆熊不梦渭叟,狎鸥久忘汉机。¤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长夏冷风清甽

明朝杨慎

长夏冷风清甽,新晴丹铅绿畴。
山高羊群似蚁,水阔牛背如舟。
半幅生烟幂幂,三腔短笛悠悠。
柴扉归来早掩,斜阳影在檐头。¤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城阙软红尘远

明朝杨慎

城阙软红尘远,林蛮空翠岚深。
丁丁鸟惊斧重,霏霏雪压担沉。
沙明东郭履迹,谷响南华足音。
归去自换村酒,不须解却貂金。¤

归田四咏为宪副卞苏溪赋·五风十雨乐岁

明朝杨慎

五风十雨乐岁,东皋西崦人家。
水心鱼浮菖叶,屋角鸠鸣杏花。
饷陇青梅煮酒,访邻绿笋烹茶。
问津宁知沮溺,祠田但祝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