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盛唐李端的五言绝句,描写盛唐时期拜月之风俗,作者对细节的描写传神入化,主人公拜月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首五言绝句,在轻描淡写之间让人顿时如身临其境,感受拜月全境,妙不可言。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作品赏析

古诗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诗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李端的《拜新月》即其一例。

唐代拜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这首描写拜月的小诗,清新秀美,类乐府民歌。诗中既未明标人物身份,就诗论诗,也无须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诗中情感与细节论,宫廷可,民间也无不可。

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即便”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李端这首《拜新月》,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诗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

李端简介

唐代·李端的简介

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李端的诗(259篇) 李端的名句

猜你喜欢

拜新月

唐代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拜新月

明朝彭孙贻

春光无限柳条边,画得新眉不敢怜。

寂寂流萤人去尽,花前细语拜婵娟。

拜新月·七夕

清朝左锡嘉

一缕云纤,三篙水浅,月向花梢斜挂。

开了牵牛,正新秋良夜。

问乌鹊,记否、填桥岁岁辛苦,却为双星催驾。

织就机丝,抵得相思词帕。

度金针、女伴联吟社。

但偷乞、巧思谁多寡。

此际银汉苕苕,只玉绳低亚。

便今宵、别绪从头话。

知多少、暗泪临风洒。

料应省、天上人间,总离愁难写。

拜新月·荡子他州

唐代敦煌曲子

荡子他州去。

已经新岁未还归。

堪恨情如水。

到处辄狂迷。

不思家国。

花下遥指祝神祇。

直至于今。

抛妾独守空闺。

上有穹苍在。

三光也合遥知。

倚屏帏坐。

泪流点滴。

金粟罗衣。

自嗟薄命。

缘业至于斯。

乞求待见面。

誓不辜伊。

拜新月·国泰时清

唐代敦煌曲子

国泰时清晏。咸贺朝列多贤士。

播得群臣美。卿贰如同鱼水。

况当秋景。蓂叶初敷卉。

同登新楼上。仰望蟾色光起。

回顾玉兔影媚。明镜匣参差斜坠。

澄波美。犹怯怕半钩衔饵。

万家向月下。祝告深深跪。

愿皇寿千千。岁登宝位。

杂曲歌辞·拜新月

唐代吉中孚妻

拜新月,拜月出堂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
拜新月,拜月妆楼上,鸾镜未安台,蛾眉已相向。
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
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馀干史子固本知县趋朝便舟见访以四绝句叙旧·再拜新篇极主臣

宋朝曹彦约

再拜新篇极主臣,咏真何必更寻真。
论心十八年前事,诗律交情更可人。

新月

清朝乾隆

月最仲秋好,轮惟向满佳。

披光寒不碍,入意静为皆。

荡漾荷花浦,徘徊榆树街。

去年如是景,今岁那殊怀。

新月

清朝乾隆

碧汉一弯新,寒光且未匀。

今年初见月,去岁已思人。

雪积成清友,梅疏得幻身。

无须眄三五,䨲影看移频。

新月

唐代卢仝

仙宫云箔卷,露出玉帘钩。清光无所赠,相忆凤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