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一双幽暗的松树在尘世出现,数粒稚嫩而翠绿的小松初生的枝叶挂在二尺高的松树上,从此静静的书窗外可以听这细微的松声,如琴声一般常伴着读书人。

作品赏析

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

李群玉简介

唐代·李群玉的简介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李群玉的诗(253篇) 李群玉的名句

猜你喜欢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二小松

唐代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过书院二首·其一

明朝何景明

书院新开日,文旌暂过时。衣冠成小试,丝竹更相随。

冻柳依高堞,霜荷傍曲池。夜来占宝气,应向斗牛知。

谒延平书院二首·其二

明朝黄仲昭

先生不可作,千载仰仪刑。

道脉承伊洛,心传在考亭。

池涵新涨绿,碑蚀古苔青。

坠绪今谁续,斜阳草满庭。

宿宣成书院二首·其一

明朝卢龙云

寥寥院宇倚城开,秋草离离满砌台。新月夜悬人境远,西风时过女墙来。

隔池红落莲初老,高树黄侵叶并催。信宿旅怀堪对此,呼儿聊进掌中杯。

谒延平书院二首·其一

明朝黄仲昭

九峰分一脉,遗庙䇄当中。

横翠轩犹在,濯缨亭已空。

溪山閒霁月,草树自春风。

仙梵争华侈,伤哉吾道穷。

送范二丈入蓝田书院二首·今代崔斯立

宋朝裘万顷

今代崔斯立,才高不负丞。
君方为重客,人谓得良朋。
敏捷朝千字,辛勤夜一灯。
明年冠秋试,万里看飞腾。

送范二丈入蓝田书院二首·君在淳熙日

宋朝裘万顷

君在淳熙日,尝师陆监丞。
今为后死者,乐有远来朋。
此道未坠地,他时要续灯。
病夫力不足,拱立看骞腾。

和恕斋濂溪书院二首·满目青山满面风

宋朝释道璨

满目青山满面风,谁云太极在图中。
晦翁去后僧来少,苔满空堂晓日融。

和恕斋濂溪书院二首·洙泗渊源水一溪

宋朝释道璨

洙泗渊源水一溪,藓花绿遍考亭碑。
白云散尽青山出,一卷通收未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