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写作背景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李益简介

唐代·李益的简介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李益的诗(157篇) 李益的名句

猜你喜欢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和夜上受降城闻笛

明朝刘凤

北斗低垂挂戍楼,黄河不逐月西流。
一声长笛冲沙起,散作边人万里愁。

经宿受降城·其二

明朝张岳

沉沉高阁午阴清,况有岏㠝苍翠迎。

金鼓往年分阃地,关山千古受降城。

龙蛇蛰伏天机静,烟雨冥濛春草生。

倦倚乌皮成独寐,不堪幽梦缅纵横。

经宿受降城·其一

明朝张岳

老夫越吏姓名通,衔璧牵羊事不同。

圣代神灵跨往昔,南天万水尽朝东。

荒山故垒笼寒月,征马孤嘶自晚风。

读罢穹碑一怅望,螭头飞动欲腾空。

海上受降(时崇祯元年正月也)·其二

明朝王猷

蛮烟蜃气一时清,天外恩波霁景生。

怜尔潢池骄赤子,想堪海国寄干城。

流云野浦供横槊,落月沧溟照洗兵。

此日卖刀忙买犊,水田归去及春耕。

海上受降(时崇祯元年正月也)·其一

明朝王猷

白浪兼天春渺茫,降旗一片水云张。

直凭青帝行新令,便系长鲸莫跳梁。

天净帐开悬海月,潮平弓挂在扶桑。

从今高坐安澜上,快睹朝宗百谷王。

吴江舟中赋得秋怀·受降城下橐驼群

明朝王叔承

受降城下橐驼群,幕府屯田杳不闻。
三辅干戈消白骨,九秋烽火暗黄云。
边疆竟尔堪忧国,往昔何人议战勋。
休道朔方元保障,健儿犹哭李将军。

长城闻笛

唐代杨巨源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雒城闻雁

明朝项兰贞

明月照苍苔,横空一雁来。
影翻飞叶堕,声带晚风回。
塞北征人思,闺中少妇哀。
江南别业在,丛桂几枝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