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顾贞观的诗 > 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清朝]:顾贞观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
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作品赏析

鉴赏

  这阕小词,可以说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暮春归舟图,只是其中漾着的意绪,却分外勾人。

  词的主体,是船上的人。但船上却只以“一篙”隐过,而通阕词则皆莫不是舟中之“人”眼中之所见,以及身心之所感。

  春天已快过去了;楝花风吹得这急。“楝花风”,标明时间已是春末了。因为从“小寒”算起,至第二年的“谷雨”,其中凡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每候应以一种届时要开之花,故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其间梅花最先,楝花最后。楝花过后,便已入夏了。此时,他坐在小船上,是在回家去的路上;但人却似乎并不愿意;是以还不时要回过头去看看。但霏霏细雨,夹着漫天杨花,使南北东西,蒙蒙一片。这分明是一个不宜上路的天气,恰如他此时凄迷的心境。如此一来,这“回首”二字就有了着落,也难怪他于“归”不是喜而要着以“催”字了。这催人之风雨,显得极其无情。

  分明是“归”,为什么又有这么多的不愿和留恋,诗人没有写,甚至连这心情也只于那“回首”的眼光和“凄迷”的意绪中流露。

  这下阕在词的章法上放在最后,在内容上却是词的主体,是最先的存在。然而却在词面上颠倒了次序:将首先出场的却故意隐去,而将之置于下阕补出。

  这也难怪,因为主体先自存在,若无感受,自然也就不显主体了。是以词一开头,便是那一个入眼的小小的渔矶上浣衣的女子。“袜罗溅春泥”,固然是系心者未免看得仔细,却也透出了无意中的关爱和怜惜。不知是他想到了他家的她,还是以想到了为之“回首”之处的她。

  他还来不及分辨,他乘坐的小舟已冲到了石桥前。所以说是“石桥”的,这是因为板桥是用不着“画”的,能在桥上作浮雕之花纹的,自然是石板架起的拱桥了。昨夜下了一场大雨,溪水涨了,所以石桥也显得“低”了,水急桥低,他得赶紧趴下,于是便打断了他对于那浣衣女子的判断。这一下,人是过桥了,却为读者留下了这一幅谜似的勾人挂念的画。柳絮夹着细雨的迷蒙的溪水上,那溪边的矶头,有浣衣的女子;溪水上正有一只小船,从石桥穿了过去。在这凄迷的空间,也许只有捣衣间断的杵声和着流水的涓涓声,似闹而实静。倒是于这无声的迷蒙之巨大的空间,它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推不开的怅惘。更妙在它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只用以构成这一幅淡淡的水粉画,让读者好一个思念。

顾贞观简介

清朝·顾贞观的简介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顾贞观的诗(100篇) 顾贞观的名句

猜你喜欢

画堂春·湔裙独上小渔矶

清朝顾贞观

湔裙独上小渔矶,袜罗微溅春泥。一篙生绿画桥低,昨夜前溪。
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扑天香絮拥凄迷,南北东西。

画堂春令·画堂霜重晓寒消

宋朝王诜

画堂霜重晓寒消,南枝红雪妆成。卷帘疑是弄妆人。粉面带春醒。最爱北江临岸,含娇浅淡精神。微风不动水纹平。倒影斗轻盈。

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唐代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画堂春

明朝陆卿子

晴空烟袅柳丝微,乱红风定犹飞。

杏花零落燕空归,门外鸦啼。

慵病不禁宽带,讳愁无那尖眉。

香消斜倚画屏时,此恨谁知。

画堂春·杏花

清朝王策

细风枝上小红含。

粉香娇卸单衫。

画楼晓起捲珠帘。

人在轻酣。

闻说长安陌上,马蹄十里香粘。

可怜烟雨变新寒。

春老江南。

画堂春·春情

宋朝秦观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画堂春·春日

明朝陆求可

一帘花影弄新晴。

流莺飞过身轻。

水沉初烬梦初醒。

无限春情。

柳外高楼掩映,桥头野水空明。

寻芳何处踏歌声。

翻惹愁生。

画堂春·赠祝

明朝俞彦

画堂春色满氍毹。喜晴人意偏舒。双成昨夜下清都。

未返琼裾。

画堂春·秋柳

明朝李雯

长条梳尽影珊珊,烟啼露冷风寒。

暮鸦栖遍小凭栏,无限堪怜。

犹傍朱楼舞袖,心惊落叶哀蝉。

昔时攀折已相关,重对青山。

画堂春·元旦作

清朝王渭

平头六十度芳春。

题诗剩有精神。

诗馀长短句翻新。

学做词人。

不识高低音律,且摹格调苏辛。

挥毫自写性灵真。

忙里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