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音拢,①今甘肃,古陇西郡所在,被视为远离中土之地。②泛指山。③同“垄”,田埂。此为“垄”意;

踏水:以脚踏水车送水灌溉田亩。

作品赏析

辛弃疾两次罢官居江西上饶郡外的带湖和铅山期思渡旁的瓢泉,有十八年之久。反映农村生活的词,大都写于这两段时间。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本篇即作于嘉泰三年(1203)夏,他以朝请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赴任经常山的路上。常山,县名,在浙江省西部,毗邻江西省。县境内有常山,绝顶有湖,亦曰湖山,为衢、信间往来必经之路。

词上片为所见农家劳动与生活场景:近看北边高地上农民正在猛踏水车,灌溉农田。一个“频”字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不断,暗传出农民的辛勤劳作情景。另一边河溪两岸,农作物成熟较早,农民正品尝着香甜的新收稻米,隔着院墙买来酒,并煮了小鱼。杜甫有“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句;姜夔有“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惜红衣》)句;与这里情趣都不同。既“沽酒”又“煮纤鳞”,洋溢着农家的欢欣,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为人注意的淳朴的乡风。

从结构看,上片三句一句一景,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而“北陇”、“西溪”、“隔墙”更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与那许许多多惯写湫隘狭小生活圈子的词,简直是另一个天地。历来人们欣赏稼轩的英气、豪气、霸气,应该说如本词这样具有爽气的作品,在其他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下片换头景象一变:“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七言对起,工稳流利,清新俊爽。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诗人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便无影无踪了!“忽有”、“更见”既见笔势挺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结以“卖瓜人过竹边村”,余音袅袅,比苏轼的“牛衣古柳卖黄瓜”,更富情趣。

辛弃疾写过“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表示对城市熙熙攘攘生活和官场污浊气氛的厌弃。而总的看来,他笔下的农村生活是和平静穆的,农民是淳厚朴实的,各种人物都自得其乐地生活着。如果抛开宋中叶以后的半壁山河,民不堪命等社会现实,我们会觉得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田园里。倘若责备辛弃疾没有写出像苏轼那样的“而今风物那堪,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或是像南宋陆游“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太息》)那样描绘农民疾苦的作品,不如说“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为小道仍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就农村词这个领域说,我们只要看辛弃疾有没有“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那么回答是肯定的。

辛弃疾简介

宋朝·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辛弃疾的诗(804篇) 辛弃疾的名句

猜你喜欢

浣溪沙·常山道中

宋朝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浣溪沙·其二·玉山道中

清朝王策

野堠斜明远树间。

几家村屋嵌孱颜。

笋舆看近小城湾。

苦竹鸟声流水寺,短芦牛背夕阳山。

天公著意做荒寒。

浣溪沙·其一·玉山道中

清朝王策

绿叶莺啼卵色天。

柳丝金老漾残烟。

遥峰缺处乱云联。

山脚草香低嫩蝶,滩头风紧闹渔船。

小桥茅店酒旗偏。

常山道中

宋朝曾丰

闽广江湖人造朝,水行陆出路迢迢。
谁知鸥鹭为高尚,我与江山是久要。
多诈青云犹见诱,少恩白发不相饶。
往哉粗办老焉计,三径一丘归自聊。

常山道中

明朝陆铨

驿路梅花发,晴曛野色浓。

地经乡国尽,春送客愁重。

鸟出云中树,山青雨后峰。

徘徊停盖久,绝壁倚孤松。

常山道中

明朝姚绶

鸟未投林日未曛,松头野鹤自成群。肩舆归去身强健,处处青山有白云。

常山道中

宋朝陈文蔚

路势弓腰转,湖光鉴面开。
稻田春事给,村碓晚舂催。
问宿尚十里,与谁同一杯。
自怜今日首,频作望乡回。

常山道中

明朝吴与弼

后先已喜轿咿哑,驿路泥乾不惮赊。回首故人程渐远,青山从此白云遮。

常山道中

宋朝赵汝鐩

寒谢春才展,匆匆二月中。
算来晴几日,多是雨兼风。
烟草迷村碧,山桃夹竹红。
浮名能役我,策马几回东。

常山道中遇雨

明朝冯时可

东山咏零雨,感彼归涂事。

今兹赋愁霖,行役我伊始。

□□业不堪,滂沱末由止。

崭崭石弥高,油油云未已。

我车淖方掀,我仆颠莫起。

蜎蜎蠋蒸桑,肃肃鸨集枳。

苦哉远征人,重山复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