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远边的云慢慢的飘着在那清水之上,

轻风徐来夜露慢慢的滴下,

我和自己心爱的仙鹤在一边站立,

也许这就是人间第一流的美事。

注释

①仙骥:指鹤,因仙人常骑鹤,故鹤便成了仙人之骥。

作品赏析

竹为树中君子,鹤称禽中高士。南朝谢庄《竹赞》说“贞而不介,弱而不亏”;鲍照《舞鹤赋》则称鹤“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对竹思鹤”这一诗题本身,就先透露了作者的命意所在。对竹,是实景;思鹤,是虚拟。诗的构思,在历代众多的咏竹、咏鹤诗中又是蹊径独辟,自具一格。

“清”字,是全诗的立意所在。前二句,诗人“对竹”于洛阳伊水之滨,水竹相映,境界清而可见。这并非是首创,南朝齐时虞羲的《江边竹》诗已有先例,而唐人诗中更不乏其例,如白居易《画竹歌》说:“野塘水边欹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可见不仅诗人,画师亦早已取此为景。然而钱氏连着“瘦”、“萧萧”、“风”、“露”、“清夜”、“秋”诸语,却又显示了西昆派诗人善于锤炼的艺术造诣。清伊东流,又正值风轻露白的清秋之夜。这清迥的背景,更衬托出丛竹的瘦劲之骨,箫萧之韵。两个“立”字韵味悠长。这萧萧瘦玉,只宜于清秋之夜,野水之滨,一种孤高不群的意态,顿时从两个“宜”字中传出。“宜”与“不宜”,又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作者的情趣又从两个“宜”字中隐然可见。三句“更教”二字正就两个“宜”字接过,由“对竹”而到“思鹤”。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相鹤经》),《诗经》也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以仙鹤配野竹,韵趣相通。

“尽是人间第一流”,是全诗的结穴。瘦竹、清风、凉露,仙骥,都是第一流的雅物。在这尘世,只有第一流的雅士才能欣赏这清超脱俗的第一流雅境。对这一点,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此诗说:“有身分,是第一流人语。”对此诗命意的含蓄而贴切,陈衍的评论很中肯。不过,他忘了知人论世,忘了说明钱惟演是否够得上“第一流人”。

从“伊水”可知,此诗当为钱惟演在仁宗天圣(1023—1032)、明道年间(1032—1033)判河南府时所作。在此以前,他就附从权相丁谓,依附刘妃,力拥刘妃为后,并在真宗病重时主张皇帝崩后由刘后听政。在这种利害关系之上,他与丁谓、刘妃结为姻亲。作此诗前后,刘后崩,他又迎合仁宗之意,主张以刘后配祀真宗。因此为正直的朝士所不齿。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同是西昆派诗人的杨亿、张咏等就比他有骨气得多。钱惟演后来两次由中枢外放河南,也正是因为他与权相、外戚的这种不光彩的关系为朝士劾奏所致。远在他为馆臣、预修《册府元龟》时,曾有《鹤》诗一首,诗中说:“碧树阴浓接玉墀,几年飞舞伴长离。”(“长离”即凤)。这首《对竹思鹤》,表面上是写浮云野鹤,清高脱俗,骨子里却是一种牢骚。他这只“鹤”是忘不了玉墀丹陛的。所谓的“第一流”,实有所不称。因此《对竹思鹤》作为诗来说颇有佳处,但却经不起深究。

钱惟演简介

宋朝·钱惟演的简介

钱惟演 钱惟演(962—1034)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第十四子。从俶归宋,历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钱惟演的诗(4篇) 钱惟演的名句

猜你喜欢

对竹思鹤

宋朝钱惟演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次韵九华叶见思鹤山书院诗

宋朝魏了翁

天空地迥托吾庐,何处山川不裕如。
太极光阴宁有閒,环中事业本无书。
道亨谁谓大人否,夷陋不妨君子居。
昨梦九芙蓉里去,起闻跫足到空虚。

对竹

五代李中

懒穿幽径冲鸣鸟,忍踏清阴损翠苔。
不似闭门欹枕听,秋声如雨入轩来。

对竹

元朝许谦

主人树脩竹,近在桃李场。赋性虽不同,相友庸何伤。

阳春破桃李,红白争低昂。无言自成蹊,相媚色与香。

何心伴幽独,徒引蝶蜂忙。此君心本虚,宁逐春风狂。

咄嗟桃与李,开落那能常。

对竹

宋朝王令

竹风何撩萧,昼静发寒籁。
修纤谔天官,提揖纵玉佩。
岂无俗子遇,自会幽人爱。
心虚中养恬,节密外御介。
春萌喜含养,夏箨竟分解。
无花与物争,有荫亦人赖。
威威南山凤,尔飞何时届。
道远宁不饥,寒枝久虚待。
岂非缯缴虞,安有羽翮态。
当奈叶间虫,蠹尔所食坏。

对竹

宋朝黄庚

门对南邻竹,青青玉万竿。
虽然无地种,且得隔篱看。
露叶晴犹湿,风枝夏亦寒。
但教休剪伐,日用报平安。

对竹

宋朝丘葵

此君无媚色,耿耿合予衷。
外直形容瘦,中虚忿慾空。
炎凉多变熊,潇潇独清风。
幸免斧斤患,苍然保令终。

对竹

宋朝仲并

嵚岑何处峰,来伴萧疏竹。
悠然方丈间,寄此千里目。

对竹图

明朝唐寅

箪瓢不厌久沉伦,投着虚怀好主人。
榻上氍毹黄叶满,清风日日坐阳春。
此君少与契忘形,何独相延厌客星。
苔满西阶人迹断,百年相对眼青青。

对竹有感

宋朝崔敦礼

庭前抱节君,五年不见汝。
去时双玉槊,枝叶稀可数。
归来儿孙多,已满寸金土。
竹盛人凋零,攀枝泪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