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辛弃疾的诗 > 满江红·题冷泉亭

满江红·题冷泉亭

[宋朝]: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松竹夹道,劲直挺拔,像衣冠整齐的官吏一样,拱手而立。逐渐进入青翠的山谷,泉水声像群仙乘风东下,身上的佩环发出铮铮响声。谁能相信耸立在西湖边的这座千丈山峰,会是从天竺(印度)飞来的呢?这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从方壶山削下来的,现在没人知道了。

泉水滋润了山间的草木,浸湿了溪畔的美石。跨过小桥,登上高亭,俯视清澈碧绿的潭水。乘醉起舞,摇动鸾凤似的身影;放声高歌,莫要使潭底的鱼龙悲泣。我的家乡济南的风光景物和这里一样美丽,可恨现在被敌人占领,使我客居江南,有家难归。

注释

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

直节:劲直挺拔貌,代指杉树。

冠缨:帽子与帽带,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

拱立:拱手而立。

佩环声急:此言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环佩丁冬。

天峰飞堕:传说东晋时,有天竺僧人慧理见此山,赞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临安志》引《舆地志》)

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在渤海之东。此云飞来峰是神仙用玉斧削就,可惜今已无人知晓了。

琅玕: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

鸾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浩歌:放声歌唱。

鱼龙泣:官水中怪兽为之动情。

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按:作者老家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且那时水光山色也堪与冷泉亭一带媲美。

写作背景

《满江红·题冷泉亭》是南宋辛弃疾的词。词的上阕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飞来峰,冷泉亭一带美丽的景色。下阙写登亭后所见和感想。结尾两句,点明题意,寄托了作者渴望收复国土、重返故乡的深情。

作品赏析

此词写景亦颇具匠心,欲写名泉,先写奇峰,欲写奇峰,先写水木。层层牵引,种种铺垫,使冷泉周遭的景物形成绝佳的陪衬,刻画得十分着力。虽写景状物,但时时不忘寓情于景,情景浑融一体。词作自杉树写起,两排傲然挺立之木,其状恰如朝堂上拱手而立的官员,杉树之遒劲刚直,令人不禁暗叹人不如树。以此为喻,作者深寄怀抱,倘所有官员均如杉树之堂堂正气,定能收复国土、重返故乡。

上阕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冰来峰。自上而下,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说山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象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节堂堂”,形容“拱立”的树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伟的气势,并寄托了作者的志趣;

第二句绾合上句,并形容树木枝叶的茂盛垂拂。“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说两旁翠绿溪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琤琤琮琮,像神仙衣上的环佩叮当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读者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下面四句,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淳祐临安志》引晏殊《舆地记》说:“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因挂锡造灵隐寺,号为飞来峰。”岩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状飞来;“傍湖”,指在西湖之滨;“千丈”,状高;“青壁”指山峰,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玉斧泛指仙人的神斧;方壶,《列子·汤问》所写的海上五个神山之一。句中意思是:飞来峰像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当年”的来历和面貌。以补充解释、描写飞来峰作结,调子转为舒和。

下阕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写亭边的木石。琅玕,美石;琼珠,即秋露。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

以上几句,调子承上阕的歇拍,仍然舒和。“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醉舞”句写豪情,“鸾凤”自喻,“浩歌”句写感慨,“鱼龙”因泉水而联想。“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与复杂的原因。

作者的家乡在历城(今济南),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原有著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著名的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等,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即谓冷泉亭周围景物,有和作者家乡相似的地方。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

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这首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含蓄悲愤深广;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它并非作者刻意经营之作,却能见出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和功力。

在艺术手法上,特色有二。其一,写冷泉亭并不直奔题面,而是挥洒笔墨,着意渲染周围环境,使读者颇有曲径通幽、胜景迭至的盼望感。这就如绘画画水时“写水之前后左右”。其二,笔法摇曳多变,恍如游龙飞舞,创造出清奇灵幻的艺术胜境,引人遐思。

辛弃疾简介

宋朝·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辛弃疾的诗(804篇) 辛弃疾的名句

猜你喜欢

满江红·题冷泉亭

宋朝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次韵题冷泉亭

元朝陈镒

我游灵隐山,木落素秋景。

廓然得遐观,万象分驰逞。

古石啮水痕,寒山荡云影。

投果拈白猿,扪萝陟苍岭。

回憩泉上亭,载瀹山中茗。

浊根已疏雪,至味方隽永。

不知尘世中,有此清凉境。

缅怀白使君,千载名不冷。

摩挲石上诗,岁月发深省。

题冷泉寺

明朝吕楠

灵石北来过冷泉,绵山日午散轻烟。

风尘奔走无停息,兰若云深僧正眠。

满江红·满江红旧调用仄韵

宋朝姜夔

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协音律。予欲以平韵为之,久不能成。因泛巢湖,闻远岸箫鼓声,问之舟师,云“居人为此湖神姥寿也。”予因祝曰:“得一席风径至居巢,当以平韵满江红为迎送神曲。”言讫,风与笔俱驶,顷刻而成。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书于绿笺,沉于白浪,辛亥正月晦也。是年六月,复过祠下,因刻之柱间。有客来自居巢云:“土人祠姥,辄能歌此词。”按曹操至濡须口,孙权遗操书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操曰:“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濡须口与东关相近,江湖水之所出入。予意春水方生,必有司之者,故归其功于姥云。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
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躜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满江红·所租艇名满江红,即以此调赋之

清朝易顺鼎

小小红船,恰好是、吴江平底。早倚作、风波同命,水云知己。

但得南人如使马,不愁西子难随蠡。到中流、篷背响诗声,鸥飞起。

满江红·再题精忠柏,调寄满江红,步武穆韵

宋朝王照

世宙无常,总万汇、终归衰歇。贯今古、精神郁勃,惟兹义烈。

雠陷亚夫牵甲楯,中伤斛律歌明月。抱不平、江水咽胥涛,同凄切。

莫须有,冤谁雪。涅背字,几埋灭。计偏安,一任方舆残缺。

大厦知难支一木,痛心忍溅忠臣血。轮囷姿、耻伴幕乌巢,卑廷阙。

冷泉亭

南北朝王锡

小憩空亭恋翠微,上方日暮客过稀。春秋阅尽水长冷,风雨到来山欲飞。

岭半树高猿每挂,林间云暝鹤知归。炎天坐久寒生骨,思向僧家借衲衣。

冷泉亭

元朝周权

昔人来自天竺国,缥缈孤云伴飞锡。
天风吹落凝不去,化作奇峰耸空碧。
至今裂峡余云髓,桂冷松香流未已。
翠光围住玉壶秋,不放晴雷度山趾。
道人宴坐无生灭,炯炯层胸照冰雪。
夜深出定汲清泠,寒猿啼断西岩月。

冷泉亭

元朝与恭

天竺雨花飞宝台,北山门对冷泉开。石擎老树无人识,时有黄猿抱子来。

冷泉亭

宋朝徐集孙

山远源深绝市声,许由因此隐方成。
一生独喜枕流好,万事何如酌水清。
野衲洗心滋味淡,骚人照影得名轻。
软红尘里浑如醉,谁识斯泉可濯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