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牡丹

[宋朝]: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①一自:自从。②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③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④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⑤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⑥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写,在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作品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陈与义简介

宋朝·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的诗(667篇) 陈与义的名句

猜你喜欢

咏牡丹

宋朝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咏牡丹

宋朝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咏牡丹

宋朝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咏牡丹

明朝区大相

长安城里竞名花,西苑园边好物华。

开近绮罗添国艳,看来弦管半天家。

佳人北里青丝槛,公子西堂白鼻騧。

为与群芳殿春色,不辞欢赏极豪奢。

咏牡丹

明朝俞大猷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咏牡丹

明朝眭石

绣幄拥花王,秾姿斗艳阳。

枝枝承日彩,片片引天香。

托植依馀地,含清逐后行。

独怜春殿里,歌舞侍瑶觞。

咏牡丹

明朝李云龙

笑倚东风十二阑,沉香亭畔试春寒。

笛声吹送清平调,长奉君王万岁欢。

咏牡丹

宋朝赵蕃

洛下谁移致,江南种得成。
高株非自接,径尺信能盈。
恨匪坚牢质,漫令城国倾。
未宜贫舍有,风起莫多惊。

咏牡丹

宋朝夏竦

云罩觚棱斗影寒,一丛香压玉栏干。
东皇用意交裁剪,留待君王驻跸看。

醉中咏牡丹

宋朝徐积

此花未开时,美子藏深闺。
香心若无有,深浅何由知。
前日花忽开,美人放出深闺来。
春风尽日不相管,莺是郎兮蝶是媒。
谁将金钱掷西子,笑中不掩胭脂腮。
君王亲执紫我盏,太真又醉白瑶台。
此花万态不可说,莫教容易为尘埃。
我心虽然淡如水,为花一醉何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