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淮安

[明朝]: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

①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②蓼(liǎo)、荇(xìng):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③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④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⑤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写作背景

《发淮安》是明代诗人杨士奇的作品,该诗描写淮安水乡的一个生活小景:充满生机的湖面,年轻美丽的采菱女,红、青、白的水上生物,还有碧绿的湖水,清新可喜,天趣盎然。整首诗活泼、自然、欢快,宛如一段流畅、清亮的乡间小唱。

作品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杨士奇简介

明朝·杨士奇的简介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宰相,著名学者。少时丧父,游学四方。建文帝修撰《明太祖实录》,进入官场,累官礼部侍郎,拜少师...〔杨士奇的诗(778篇) 杨士奇的名句

猜你喜欢

发淮安

宋朝文天祥

九月初二日,车马发淮安。
行行重行行,天地何不宽。
烟火无一家,荒草青漫漫。
恍如泛沧海,身坐玻璃盘。
时时逢北人,什伍扶征鞍。
云我戌江南,当军身属官。
北人适吴楚,所忧地少寒。
江南有游子,风雪上燕山。

发淮安

明朝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早发淮口望盱眙

唐代骆宾王

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徙帝留馀地,封王表旧城。
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洲迥连沙静,川虚积溜明。
一朝从捧檄,千里倦悬旌。背流桐柏远,逗浦木兰轻。
小山迷隐路,大块切劳生。唯有贞心在,独映寒潭清。

淮安

清朝史夔

西风下淮泗,潮落见三洲。

台没空垂钓,诗成独倚楼。

带刀馀旧俗,闻笛感新秋。

寂寞山中桂,谁怜景物幽。

淮安州

元朝陈孚

孤帆下江北,千里西风轻。泊舟公路浦,始见南昌亭。

青天下白露,乱叶凄以声。汀洲结海色,冉冉孤月生。

残鸦感兴废,断肠悲飘零。安得携美酒,台上呼刘伶。

百年一箕踞,六合皆螟蛉。

淮安军

宋朝文天祥

楚州城门外,白杨吹悲风。
累累死人塚,死向锋镝中。
岂无匹妇冤,定无万夫雄。
中原在其北,登城望何穷。

淮安园

宋朝王直方

贤王经别墅,深窈近严城。

花竹四时好,宾朋一座倾。

阖奁争弈罢,击钵记诗成。

明日朝天去,门扃鸟雀惊。

过淮安

明朝康麟

官船清晓渡淮安,满目风情入画看。

衰柳冻含江雪暝,早梅香逐水云寒。

酒沽绿市朋簪合,人忆青楼客况难。

王事驱驰当自勉,不须回首更盘桓。

过淮安府

清朝乾隆

漂母祠边暂据鞍,射阳城里彻鸣銮。
竟成减从还轻骑,都为民亲与俗安。
纵喜市头平米价,那无底叹衣单。
孳生庶更谋生窘,不见其熙只见难。

过淮安城

清朝乾隆

石堤驻舸策龙骧,纡路观风六里强。

入北门还出西郭,汉淮阴是晋山阳。

群情爱戴今犹切,前岁饥寒刻岂忘。

无易由言元气复,转旋额手为民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