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在秋风中酣战方休,笑看周围的美景。乡村的人民偏偏送给我一束黄花。我看那菊花的枝茎虽饱经风霜但仍象铁骨那样的坚硬,它护卫着花朵不受风雨袭击而偏斜。

注释

①野人:居住在乡间的百姓。
②饷(xiǎng):赠送。
③物华:美好的事物。
④偏:偏偏。
⑤黄花:菊花。
⑥铁骨:这里指菊的枝茎。
⑦奠遣:不要让。
⑧金心:这里指菊的花朵。

写作背景

《野人饷菊有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英雄张煌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乡间的老百姓赠送菊花表现对诗人的敬仰之情,后两句写诗人借菊抒怀,以秋菊自喻。既赞美菊花的经霜铁骨、凌霜贞姿,又表现自己抗击清朝,坚贞不屈的决心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诗人张煌言是著名的抗清英雄,居住在乡村的劳动人民赠送一束菊花给他,以表达对其的敬仰之情,诗人遂以菊为题写下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的抗清志向。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古人咏菊之作很多,但此诗为作者一念触发,灵感倏至而作。
头二句写作诗缘起,乡居野处的百姓出于对隐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赠菊花。首句“战罢秋风笑物华”,起势不凡,一个“战”字,一个“笑”字,使横戈疆场而又乐观坚贞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次句“乡人偏自献菊花”,是对抗清英雄的崇高礼赞。诗的一、二句创造了赏菊的感情环境。
后两句则笔势急转,“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是全诗最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诗句。诗人由对自身的抒写转入对菊花的描绘。野菊挺秀的枝茎和灿然如火的黄花激发许多联想。花茎虽已经霜,仍不失挺拨咄咄之势;“铁骨”一词拟化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诗人以怜惜的笔调写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后二句虽然字面上全为咏叹菊花的字句,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无疑,后两句仍是在抒写诗人自己的豪情气概。
前两句是叙述,叙述中充满诗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骨”与“心”都将菊花拟人化,赋予菊以人的性格。“骨”用“铁”字修饰,“心”用“金”字限定,既写出了菊花的凌霜贞姿,又写出了诗人的英雄品格。全诗写菊,又是写人,是写景,又是抒情,菊与人,景与情,洽合无间,融为一体。
此诗严格说来,不是纯粹的咏物诗,因为诗人的感情、精神时时介入其间,不过借菊花象征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态处处与涌荡于诗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诗人才得以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实质而言.作者描绘菊花的诗句已创造出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将主体感情固着其中,菊花成为诗人情感的一个对等物。

张煌言简介

明朝·张煌言的简介

张煌言 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张煌言的诗(330篇) 张煌言的名句

猜你喜欢

野人饷菊有感

明朝张煌言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对菊有感

元朝宗衍

百草竞春色,惟菊有秋芳。

岂不涉寒暑,本性自有常。

疾风吹高林,木落天雨霜。

谁知篱落间,弱质怀刚肠。

不怨岁月暝,所悲迫新阳。

永歌归去来,此意不能忘。

对菊有感

宋朝宋祁

吹菊佳辰念物华,颜生不饭重咨嗟。
故园旧种犹存否,露损风摇著几花。

对菊有感

明朝道原法师

百草竞春色,惟菊以秋芳。
岂不涉寒暑,本性自有常。
疾风吹高林,木落天雨霜。
谁知篱落间,弱质怀刚肠。
不怨岁月暝,所悲迫新阳。
永歌归去来,此意不能忘。

对菊有感

明朝华金

谁赠东篱种,秋光照草堂。

标孤傍明月,香细怯清霜。

几忆宦游赏,堪怜此夜芳。

相看宜白发,何日不重阳。

道傍菊有感

宋朝赵蕃

昔日曾升君子堂,只今萧艾与俱长。
可怜冷蝶无时态,尽日伶俜为汝忙。

小雪日观残菊有感

元朝方回

欲雪寻梅树,余霜殢菊枝。
每嫌开较晚,不道谢还迟。
早惯饥寒困,频禁盗贼危。
少陵情味在,时讽浣花诗。

和李泰叔见菊有感

宋朝沈辽

雨露萧条岁景催,庭前黄菊未全开。

扬雄嗜酒宁为乐,杜甫愁吟亦薄材。

故国欲归行解绶,沧洲无路可浮杯。

新亭秋兴君知否,潮信方随月色回。

保福寺对橙菊有感

宋朝裘万顷

平生爱菊陶彭泽,清夜移橙杜草堂。
千载时魂招不得,独留风味在僧房。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朝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