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韦应物的诗 > 送唐明府赴溧水

送唐明府赴溧水

[唐代]:韦应物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多次被任命为小小的县令了,这样一晃就是十多年。

才叹惜官职一直是老样子,不久又听说还是去当县官。

鱼和盐是沿海的牟利之物,姜和蔗在湖边田里处处可见。

去后可让当地百姓安于习俗,使县衙里安静闲适天泰民安。

注释

(1)溧水:隋唐时期高淳溧水同属溧水县。

(2)百里宰:是县令的别称。县令之名,起于战国,其时秦及三晋县的长官均称为令。

(3)氓俗:民俗。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三:“自氓俗浇弛,法令滋彰。”

(4)琴堂:《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遂称州、府、县署为琴堂。

(5)晏然:安适;安闲。《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樊英﹞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友人长期得不到升迁抱不平,与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对友人履新作了一番安慰和祝愿。全诗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唐明府屡迁不升的抱不平和深表同情。“三为”言在同一官阶上任职次数之多,“十馀年”说其在同一官阶上任职时间之长,“百里宰”称其官小。“旋”“屡”表示时间短、次数多。作者通过这些数量词和副词表达了对友人的遭遇抱不平。即下来后四句又来安慰一悉,并作了良好的祝愿:那里物产丰富,特别是鱼和盐是赚钱的好东西,姜和蔗也是遍地都是,凭友人的才干,一定能将那里治理得安于习俗,你老兄也在那里干得轻轻松松,安闲自得。

语言简淡,风格秀朗,气韵澄澈。一般的人都能看得懂。

韦应物简介

唐代·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995篇) 韦应物的名句

猜你喜欢

送唐明府赴溧水

唐代韦应物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送唐明府赴溧水

唐代韦应物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屠存博教授赴溧水任留饮寓舍

元朝仇远

只隔山中一日程,书船暂泊溧阳城。
儒冠喜见贤翁季,道眼相看老弟兄。
酒量吞江凉更阔,蝉声送客晚争鸣。
青衫肯为琵琶湿,笑向天涯看月明。

李子永赴溧水,过吴访别,戏书送之

宋朝范成大

万壑断流冰塞川,千岩森玉雪漫天。
匆匆叶县双凫舄,换却山阴访戴船。
犯寒书剑出春萝,风雪桥边得句多。
牒诉缤纷似烟海,梅花时节奈君何。

和休邑唐明府哭弟韵

明朝朱升

执手忆长路,托体悲高原。何论手足恩,常情可忍言。

公家此令弟,高怀寄林园。文章丽以则,善庆子又孙。

元方人所钦,清流想同源。帷巾所讲贯,华藻相翩翻。

人生会有归,橐钥吐复吞。修短一间耳,古来谁独存。

不忘谓之寿,可与通人论。开导其嗣息,天理培灵根。

啼乌夜欲旦,飞蚊日将昏。勖哉崇美德,忧喜在一门。

送齐明府赴东阳

唐代韩翃

绿丝帆繂桂为樯,过尽淮山楚水长。万里移家背春谷,一官行府向东阳。风流好爱杯中物,豪荡仍欺陌上郎。别后心期如在眼,猿声烟色树苍苍。

送齐明府赴东阳

唐代韩翃

绿丝帆繂桂为樯,过尽淮山楚水长。万里移家背春谷,
一官行府向东阳。风流好爱杯中物,豪荡仍欺陌上郎。
别后心期如在眼,猿声烟色树苍苍。

送马明府赴江陵

唐代钱起

陶令南行心自永,江天极目澄秋景。万室遥方犬不鸣,
双凫下处人皆静。清风高兴得湖山,门柳萧条双翟闲。
黄花满把应相忆,落日登楼北望还。

送陈明府赴萍县

唐代卢纶

素舸载陶公,南随万里风。梅花成雪岭,橘树当家僮。
祠掩荒山下,田开野荻中。岁终书善绩,应与古碑同。

送狄明府赴九江

唐代李频

字人修祖德,清白定闻传。匹马从秦去,孤帆入楚悬。
关中寒食雨,湖上暑衣天。四考兼重请,相知住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