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张九龄的诗 > 幽人归独卧

幽人归独卧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作品赏析

  这是一种修行境界 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淡泊明智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宁静致远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 谁能知道呢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 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 (飞沈理自隔) 想更上一个境界 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成,使读者不觉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无妨于对诗句的欣赏。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然则,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渴想猎取它,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情调中结束。

张九龄简介

唐代·张九龄的简介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九龄的诗(207篇) 张九龄的名句

猜你喜欢

幽人归独卧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幽人归独卧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送陆生惠南归独山

清朝严遂成

蓝谢冰生怵我先,消寒小住九龙泉。平时守默若萧哑,忽地放狂如柳癫。

土塞孟门成底事,薪填瓠子待何年。子规劝汝遄归去,趁及荼蘼酿酒天。

独卧

元朝韩奕

高堂四壁空,白首卧衰翁。
往事浮云散,余生落日同。
早蝉鸣柳树,晚蝶绕幽丛。
惟有青山色,多情在望中。

独卧

明朝潘希曾

独卧篷窗晚,沧浪闻啸歌。穷年行路远,归梦入春多。

绿树蛮村合,红霞瘴雨过。相忘祗鸥鸟,汎汎共烟波。

独卧

明朝王讴

独卧转病余,褰帷惧寒入。
林风鸟乱鸣,山雨夜来湿。
炉薰壁景沈,曙启檐光集。
饮涧学长生,胡为在城邑。

独卧有怀

宋朝王安石

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
微云过一雨,淅沥生晚听。
红绿纷在眠,流芳与时竞。
有怀无与言,伫立锺山暝。

梦鹤斋独卧

明朝陈鉴(用明)

晨钟破清睡,月吐高林辉。

栖鸦时一鸣,白露摇空扉。

孤枕寂无扰,竹柏光熹微。

平生百事拙,得与尘俗违。

两耳点苍涂,不闻何是非。

野心役泉石,久住长忘归。

山风南窗来,松凉上秋衣。

花明池色净,悠然发天机。

双鸥有真意,相傍不惊飞。

岁穷雨夜独卧山斋

宋朝张俞

岁晏云深谁与游,喦房终夜雨如秋。
不知海上三山梦,何似人间万户侯。

次友梅编校独卧床

宋朝杨公远

梅花纸帐伴书窗,毡褥平铺小小床。
趺膝横琴情自适,曲肱当枕乐偏长。
诗魂直透冰霜国,衾锦那沾粉腻香。
丈五日高眠正熟,不知前古又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