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是唐代李益的七言绝句,是一首边塞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作品赏析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李益简介

唐代·李益的简介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李益的诗(157篇) 李益的名句

猜你喜欢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唐代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

唐代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塞下曲

五代江为

万里黄云冻不飞,碛烟烽火夜深微。
胡儿移帐寒笳绝,雪路时闻探马归。

塞下曲

唐代于濆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卫霍待富贵,岂能无乾坤。

塞下曲

唐代周朴

石国胡儿向碛东,爱吹横笛引秋风。夜来云雨皆飞尽,月照平沙万里空。

塞下曲

唐代朱庆馀

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入群来择马,抛伴去擒生。箭撚雕翎阔,弓盘鹊角轻。问看行近远,西过受降城。

塞下曲

唐代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王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唐代卢纶

塞下曲其一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四

野幕蔽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塞下曲

近现代溥心畬

戍楼烟断草萋萋,万里寒冰裂马蹄。
闻道汉家开战垒,边沙如雪玉关西。

塞下曲

清朝史夔

明月中天秋气清,令严刁斗最分明。

前山夜半雕翎响,知是官军射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