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郎士元的诗 > 柏林寺南望

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注释
⑴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⑶霁(jì):雨止。
⑷东南:一作“西南”。

作品赏析

鉴赏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郎士元简介

唐代·郎士元的简介

郎士元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郎士元的诗(78篇) 郎士元的名句

猜你喜欢

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 一作:西南)

柏林寺南望

明朝陈贽

日暮忽闻溪上钟,僧家楼阁出岩松。

偶来此处凭栏望,云散层层见碧峰。

柏林寺

明朝陈㛃

虬柏流苍雾,龙泉涌翠嵎。

塔高藏舍利,地胜隐浮图。

有客寻难到,无尘坐转娱。

老僧留半日,山鸟自相呼。

游柏林寺

明朝岳正

晓从招提游,同袍胜云集。中有缁衣流,恐是遁远匹。

儒释偶相忘,宾主情更密,饭我是香馔,坐我沉檀室。

相携历观览,继目了无极。载登大雄殿,俯瞰众僧窟。

光辉互吞吐,金碧委狼藉。一区足众巧,富丽难具述。

抚此百感生,徘徊以终日。

过柏林寺

明朝郭宣

招提山雨路蹊斜,故事寻僧问伍家。

一自虎溪飞锡杖,至今龙井说袈裟。

坐中愿得频挥麈,云外何妨乱坠花。

此道亦能超世界,却怜老去学蒸沙。

柏林寺拈香

清朝乾隆

柏林古刹炳长安,岁久榱题惜废残。

况是近邻跃龙邸,特教重焕散花坛。

綵衣随喜思依怙,萱戺延釐合施檀。

佛法故当忘一切,于斯云忘我诚难。

赵州柏林寺小憩

清朝乾隆

禅寺曾闻古赵州,便途探迹正清秋。

虞碑字具龙凤势,吴水体兼文武流。

白鸽下无经可听,金轮焕是圣重修。

笑予柏子曾参熟,不识庭前树是不。

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柏字

宋朝释德洪

沙村宿雨馀,炊烟淡寒色。

山墟蚕市休,野饭渔舟隔。

忽逢柳际门,知有道人宅。

扣扉山答响,童子出迎客。

空庭竟何有,冻死千岁柏。

钟鸣食时至,老僧揖就席。

香粳定宿舂,露葵应晓摘。

羌饥一饭美,何啻万钱直。

风轩纳山翠,引手扪石壁。

爱此玉崔嵬,岁久自崩拆。

下有洄涡泉,甘凉冰齿颊。

勿轻一脉微,去涨万顷泽。

吾行无疾徐,住佳去亦得。

欲收有声画,绝景为摹刻。

兴来勿复缓,转顾成陈迹。

偕芍坡绣以游赵州柏林寺用昌黎山石韵

清朝王汝璧

水光定相何精微,咫尺万里洪涛飞。

龙腾凤翥永兴笔,率更太瘦常山肥。

千秋书画此双绝,吴仙名字还依稀。

柏林老佛去已久,茶香尚可疗朝饥。

雏僧八十瘦如鹄,坐看冻晷关柴扉。

松明活火烧石鼎,满庭柏子香霏霏。

曼殊宝地花没膝,诸天龙象纷成围。

笑我枯肠自搜索,霅然风雨生裳衣。

从游倜傥得二子,如出洼水新受鞿。

乘风破浪自兹始,瀛海荡荡相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