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⑴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
⑵思纷纷:思绪纷乱。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来:近来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

赏析

  《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

  《如意娘》一诗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夜愁示诸宾》)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谓: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李白的《长相思》写“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与此句构思相似。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是武则天的上乘之作,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看朱成碧后来成为唐宋人常用成语。李白诗:“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也可以说看碧成朱。辛弃疾词:“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柳亭诗话》载: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后来有“刿目鉥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

武则天简介

唐代·武则天的简介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荆...〔武则天的诗(63篇) 武则天的名句

猜你喜欢

如意娘

唐代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如意娘

唐代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竹如意

清朝乾隆

木根太朴玉金奢,斟酌秾纤伴净嘉。

贞素浑然存地干,指挥那拟落天花。

箨冠赐共齐梁代,麈尾制同王谢家。

首曲中钩身合度,求信尺蠖义何差。

如意湖

清朝乾隆

塞水恒流此处渟,柳湖莲岛偶募形。
烟容波态皆如画,属意悠然在杳冥。

竹如意

清朝乾隆

文心德裕赋,禅意皎然诗。

尚有天然节,全无侧出枝。

罗公术终幻,僧绍赐真宜。

独喜清谈处,如逢君子时。

如意室

清朝乾隆

总角读诗书,乐群识字初。

讵知有如许,斯岂意能诸。

俶景新芸阁,明光旧绮疏。

拈须七旬六,故我也惭与。

咏如意

清朝乾隆

心澄何所事,腕动尽相随。

雅合谈元执,那堪临阵麾。

檀称香是体,玉以德为仪。

有愿皆能遂,余心惧在兹。

竹如意

清朝乾隆

通体犹存节,全形不事雕。

天然芝朵缬,无碍物华撩。

代语静为用,因心机自消。

一吟德裕赋,神理觉超超。

玉如意

清朝乾隆

巧匠琢荆玉,雅堪号握君。

含章洵远俗,特达迥超群。

味道如可挹,葆光意不纷。

奚称韦刺史,藉用指三军。

木如意

清朝乾隆

何代木如意,灵华蕴静腴。

宜哉伴兰若,惜矣击珊瑚。

可是齐贤物,还如龙女珠。

指挥堪代语,欲讷实从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