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注释

⑴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觐省:谓探望双亲。
⑵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⑶庭闱(wéi):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⑷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转:一作“急”。
⑸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⑹应:一作“还”。
⑺同:一作“堪”。

写作背景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全诗笔力苍劲,伸缩自如,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品赏析

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诗人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名家点评
谢榛《四溟诗话》:凡七言八句,起承转合,亦具四声,歌则扬之抑之,靡不尽妙。如子美《送韩十四江东省亲》诗云:“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此如平声扬之也。“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此如上声抑之也。“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如去声扬之也,“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此如入声抑之也。安得姑苏邹伦者,尊前一歌,合以金石,和以琴瑟,宛乎清庙之乐,与子按拍赏音,同饮巨觥而不辞也。
《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刘会孟)云:此子美自谓,深悲极怨。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句特出不群,次联多少工致。吴山民曰:首说省觐之因悲,次因韩生出想头。三、四词婉意切,“应须”“犹恐”字相应“各努力”字,尤着意。郭正域曰:清空一气,如话。周甸曰:首句见世乱,则父子不相保。五、六言由此之江东以省觐,应“何处访方庭闱”之问。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纪昀:纯以气胜而复极沉郁顿挫,不比莽莽直行。因峡“静”而闻滩声之“转”,因江“寒”而见树影之“稀”,四字上下相生,虚谷却未标出。许印芳:此评尤当。观前段,可悟炼气之法。观后段,可悟炼句之法。对结。
何焯《义门读书记》:“黄牛峡静滩声转”四句,一路俱有水声、树影。兵戈之后,几于孑遗,正见寻访之难。……“各”字双收“我”字、“君”字。
仇兆鳌《杜诗详注》:朱瀚曰:“滩声”、“树影”二句,在韩是一片归思,在杜是一片离情。气韵淋漓,满纸犹湿。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悲凉雄浑,谢肤泽而敦骨力,世人稳顺声势,当知大家此等气格。
沈德潜《唐诗别裁》:“滩声”“树影”写离情乡思,神致淋漓(“黄牛峡静”二句下)。),前半言江东觐省,后半言蜀江送别。
浦起龙《读杜心解》:猛触起乱离心绪,情文恻恻。首提“莱衣”,扣题即紧,妙在不著韩说,虚从时会领起,故三、四便好彼此夹发。偏能笔势侧注,宾主历然,使五、六单项无痕。然先言“滩转”,神则预驰,后言蜀江,袂才初判:是虽单写彼行,仍已逆兜临送,恰好双拖“此别”,就势总收回顾,神矣,化矣,笔笔凌架。
张世炜《唐七律隽》:少陵一生不外忠、爱二字,故发而为诗,深得《三百篇》之妙。此种诗,他人鲜能及者,文笔可以修饰,性惰不可假伪也。
杨伦《杜诗镜铨》:一气旋转,极沉郁顿挫之致。(“兵戈不见”二句下)。“转”字从“静”字看出,“稀”字从“寒”字看出,甚细(“黄牛峡静”二句下)。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我已”二句,从蜀送别处生情。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得五、六森动,景联称作,遂成完构。
方东树《昭昧詹言》:一起逆入,从天半跌落,皎然所谓“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也。五、六写景平滞,而造句细。结句又兜转,如回风舞絮,与前半相应。
施补华《岘佣说诗》:“兵戈不见老莱衣”,是提清省觐矣。第三句“我已无家寻弟妹”,忽插入自己作衬,才是愁人对愁人,意更沈痛。五、六两句,景中含情,开展顿宕。收处“各努力”、“未同归”,又插入自己,期望亲切。是少陵送人省觐诗,他人移掇不得。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唐代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唐代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

唐代韩翃

二十青宫吏,成名似者稀。承颜陆郎去,携手谢娘归。
夜月回孤烛,秋风试夹衣。扁舟楚水上,来往速如飞。

送集贤学士伊阙史少府放归江东觐省

唐代綦毋潜

墨客钟张侣,材高吴越珍。千门来谒帝,驷马去荣亲。
吏邑沿清洛,乡山指白蘋.归期应不远,当及未央春。

送韩十四被鲁王推递往济南府

唐代崔国辅

西候情何极,南冠怨有馀。
梁王虽好事,不察狱中书。

送卢弘本浙东觐省

唐代张祜

东望故山高,秋归值小舠.怀中陆绩橘,江上伍员涛。
好去宁鸡口,加餐及蟹螯。知君思无倦,为我续离骚。

送邓吾贯往山东觐省

元朝邓雅

二十年馀隔凊温,三千里外奉晨昏。关河不惮驱驰苦,天地难晨鞠育恩。

卷里赠言劳柱史,山东衣綵拜辕门。严君若问家乡事,松菊依然满故园。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唐代岑参

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青门百壶送韩侯,
白云千里连嵩丘。北堂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送韩希道移漕江东

宋朝周必大

馈饷随萧不作难,秦淮今视汉秦关。
天开虎踞龙蟠处,地近鸡翘豹尾间。
洗印先经三峡寺,观风遍踏九华山。
尽收奇秀归诗稿,却趁赓歌供奉班。

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

唐代高适

迢递辞京华,辛勤异乡县。登高俯沧海,回首泪如霰。
同人久离别,失路还相见。薛侯怀直道,德业应时选。
蔡子负清才,当年擢宾荐。韩公有奇节,词赋凌群彦。
读书嵩岑间,作吏沧海甸。伊余寡栖托,感激多愠见。
纵诞非尔情,飘沦任疵贱。忽枉琼瑶作,乃深平生眷。
始谓吾道存,终嗟客游倦。归心无昼夜,别事除言宴。
复值凉风时,苍茫夏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