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王维的诗 > 桃源行

桃源行

[唐代]:王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行尽青溪不见人: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

7.旋:不久。

8.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9.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10.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1.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2.物外:世外。

13.房栊:房屋的窗户。

14.喧:叫声嘈杂。

15.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6.引:领。

17.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8.平明:天刚亮。

19.闾巷:街巷。

20.开:指开门。

21.薄暮:傍晚。

22.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

23.去:离开。

24.灵境:指仙境。

25.尘心:普通人的感情。

26.乡县:家乡。

27.游衍:留连不去。

28.自谓:自以为。

29不迷:不再迷路。

30.峰壑:山峰峡谷。

31.云林:云中山林。

32.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写作背景

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

作品赏析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就蕴含其中了。接着,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很多人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为后人称道。

王维简介

唐代·王维的简介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王维的诗(341篇) 王维的名句

猜你喜欢

桃源行

唐代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行

元朝刘因

六王扫地阿房起,桃源与秦分起水。小国寡民君所怜,赋役多惭负天子。

天家正朔不得知,手种桃枝辨四时。遗风百世尚不泯,俗无君长人熙熙。

渔舟载入人间世,却悔桃花露踪迹。曾闻父老说秦强,不信而今解亡国。

画图曾识武陵溪,飞鸿灭没天之西。但恨于今又千载,不闻再有渔人迷。

桃源行

宋朝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桃源行

宋朝胡宏

北归已过沅湘渡,骑马东风武陵路。
山花无限不关心,惟爱桃花古来树。
闻说桃花更有源,居人共得仙家趣。
之子渔舟安在哉,我欲乘之望源去。
江头相逢老渔父,烟水苍苍云日暮。
投午拱手向我言,桃源之说非真然。
当时渔子渔得钱,买酒醉卧桃花边。
桃花风吹入梦里,自有人世相周旋。
酒醒惊怪告俦侣,远近接响俱相传。
靖节先生绝世人,奈何记伪不考真。
先生高步窘末代,雅志不肯为秦民。
故作斯文写幽意,要似寰海杂风尘。
不然川原远近蒸霞开,宜有一片随水人东来。
呜呼神明通八极,岂特秘尔桃源哉。
我闻是言发深省,勒马却辞渔父回。
及晨遍览三春色,莫便风雨空莓苔。

桃源行

宋朝赵汝淳

武陵溪上栽桃花,儿童笑语成生涯。
当初避地不知远,渔郎惊问疑仙家。
年深忘却来时路,流水春风等闲度。
龙翔鹿走自兴亡,不到花开花落处。
江边雨暗蛮蓑湿,父老欲留留不得。
隔林鸡犬渐萧然,啼鸟一声溪水碧。

桃源行

宋朝王景月

秦皇有地包沙漠,秦民无地堪托足。
民心咫尺不戴秦,秦令安能到空谷。
商山紫芝青门瓜,武陵洞底栽桃花。
草木不共人逃去,虞妃山赭良堪嗟。
秦皇一世二世歇,秦民万世桃花月。
渔子相逢五百年,已闻几度乾坤裂。
靖节先生曾作记,只云贤者兹避世。
时人浪作神仙传,空自渺茫涉奇异。
所种柴桑五株柳,胜是武陵千树桃。

桃源行

宋朝姚勉

武陵溪边翁好渔,笭箵钓车日采鱼。
扁舟为家苇为屋,岂知世有神仙居。
晓来不记舟行路,忽在桃花深绝处。
红云杳叆望欲迷,绛雪缤纷落无数。
水源尽处便逢山,一迳似通人往还。
穿花竟出洞谷口,别有天地如人间。
青山高下鳞鳞屋,秀野桑深泼绿。
春深耕罢犊牛眠,昼静人閒鸡犬熟。
村中老幼皆相知,惊逢外人子为谁。
平生采鱼不到此,借问此是蓬莱非。
笑言此亦人间耳,闻有蓬莱何处是。
秦初避乱偶此来,今日已传秦几世。
渔家不识青史编,相传去秦六百年。
吁嗟已不闻汉魏,岂复知今晋太元。
当时只恐秦万世,携家挈邻相远避。
早知秦不五十年,安得种花来此地。
采药山人去不归,啖松女子今何之。
种桃着花尚未实,未必岁月多如斯。
家家置酒延鸡黍,便好卜邻花底住。
中心自喜口不言,后日重来今且去。
凄然辞别便登舟,依旧花间溪水流。
插竹谩标来处路,鸣榔无复旧时游。
顾家一念仙凡隔,如梦惊回寻不得。
当时不与俗吏知,或可重寻旧踪迹。
五胡云扰岂减秦,晋人合作桃源人。
渔郎出山自失计,秦人绝踪应未仁。
渔郎渔郎休太息,渔家自有神仙国。
脍鲈沽酒醉芦花,此乐桃源人未识。
神仙有无何渺茫,退之此语诚非狂。
渊明作记亦直寄,便如东皋志醉乡。
秦风锲薄难与处,晋俗清虚何足数。
愿令天下尽桃源,不必武陵深处所。

桃源行

唐代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
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
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
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
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行

唐代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1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

明朝夏良胜

家隙司牝或并雄,斗粟尺布无弟兄。

平生握手欢正洽,逐兔攫金如路逢。

壮哉桃源三义士,异姓纠结成肤功。

三物一盘还一歃,诅词烈烈蜚英风。

南阳草庐履踏趿,虎牢战气徒匌蓊。

死生成败未足惜,泉台相见无赧容。

恨不停舟夜深过,踣麟反袂悲人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