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褚沄的诗 > 赋得蝉

赋得蝉

[南北朝]:褚沄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写作背景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诗人以蝉自喻。蝉栖高树,饮晨露,不是为了故意显示自己的清雅高洁;自己为官清廉谨慎,也非故意显示与众不同,而是自己知道满足。

作品赏析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蝉栖宿于芳枝,飞曳于华殿,显得非常清高绝俗。但这仅是其生活的一面。在自然的大千世界里,蝉完全是一个弱者,黄雀、螳螂都要伤害它,顽童雅帕捕捉它,于是它不得不逃向芳枝(意为高枝),逃到空荡荡的华殿一角。看似清高,其实却十分可怜。不仅如此,蝉不但在生物界是个弱者,在自然气候的变化下,它亦同样地缺乏自卫能力。随着季节的转换,夏去秋来,它的生命也日趋萎缩。“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秋风起,寒霜降,它依然努力地嘶鸣着,只是鸣声却日益地幽咽、短促,“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昔日繁复的歌声已难为继,只是凄清的调儿还依然保持着。终其一生,蝉的特点始终是清与悲二字。那么,清与悲二者之间关系如何呢?作者末二句写道:“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蝉以饮露著称,有人说蝉似乎一心在追求清高。作者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蝉之所以追求清高,乃是不得已,饮露便不可食黍稷,如此便与世无争一身轻,从而躲避外来的伤害。这正与全诗第一句“避雀乔枝里”的立意一样,前后呼应,调子十分低沉。古话说:知足常乐。蝉却不然。它餐风饮露,所栖不过一枝,比之于燕雀以虫豸为食,必在繁枝密叶、高粱华屋间筑巢,蝉可谓知足了。然而它的命运却分外凄凉。秋风起,黄叶飞,燕雀或迁徙至温暖的南方,或躲藏在厚实的窝巢内,蝉却依然故我,栖息在残枝败叶间,一声一声地嘶唤着。人们感受到它的叫声一日复一日的苍老了、衰老了,以至于死亡。这就是古代诗人要把蝉称作为“寒蝉”的道理。陆云《寒蝉赋》“岁聿云暮,上天其凉。感运悲声,贫士含伤。”禇云此诗亦是以蝉借喻寒士,或兼自喻,表达自己不为世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褚沄简介

南北朝·褚沄的简介

褚沄,字士洋,褚炫子,河南阳翟人。仕梁为曲阿令。历晋安王中录事,正员郎,乌程令。兄游亡,弃县还,为太尉属,延陵令,中书侍郎,太子率更令,御史中丞,湘东王府谘议参军。卒。...〔褚沄的诗(2篇) 褚沄的名句

猜你喜欢

赋得蝉

南北朝褚沄

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赋得蝉声

明朝王邦畿

玄鬓临风见自迟,空天云响迥秋思。

古槐汉苑水流处,衰柳隋堤日落时。

疋马关山犹感别,美人迟暮易生悲。

长松谁会蒲团下,清露零零静者期。

赋得蝉送别

明朝高启

疏槐细柳中,凉占一枝风。
蜕出形犹弱,惊飞响未终。
雨来林馆静,日下驿门空。
离管尊前发,凄凉调正同。

赋得

明朝陈贽

车骑西征是几年,玉关迢递路三千。

乌啼窗外日当午,角怨楼头霜满天。

锦织回文空寄恨,烛流残泪未成眠。

不堪倚遍阑干曲,目断黄云益渺然。

赋得

明朝张泰

昭代难为事隐沦,也随时辈走清尘。吟边柳絮金城雪,梦里梅花玉岛春。

青史同心怀旧侣,碧云高咏属幽人。东风吹破银河冻,会踏仙槎理钓缗。

赋得妓

隋代陈子良

金谷多欢宴,佳丽正芳菲。流霞席上满,回雪掌中飞。
明月临歌扇,行云接舞衣。何必桃将李,别有待春晖。

赋得鸡

唐代李商隐

稻粱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可要五更惊晓梦,不辞风雪为阳乌。

赋得砚

明朝李孙宸

阴山有紫玉,剖璞更多奇。

染墨云生石,濡毫花弄池。

草玄知不负,守黑欲何为。

若作王郎论,应从四璧窥。

赋得鸡

唐代李商隐

稻粱犹足活诸雏,妒敌专场好自娱。
可要五更惊晓梦,不辞风雪为阳乌。

赋得李

唐代李世民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
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