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王暕的诗 > 咏舞诗

咏舞诗

[南北朝]:王暕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作品赏析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王暕简介

南北朝·王暕的简介

王暕,[公元四七七年至五二三年]字思晦,琅邪临沂人。生于宋顺帝升明元年,卒于梁武帝普通四年,年四十七岁。年数岁,风神警拔,有成人之度。弱冠,选尚淮南长公主,拜驸马都尉,除员外散骑侍郎...〔王暕的诗(2篇) 王暕的名句

猜你喜欢

咏舞诗

南北朝王暕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咏舞诗

南北朝殷芸

斜身含远意,顿足有馀情。方知难再得,所以遂倾城。

咏舞诗

南北朝何敬容

因风且一顾,扬袂隐双蛾。

曲终情未已,含睇目增波。

咏舞诗

南北朝杨皦

红颜自燕赵,妙妓迈阳阿。

就行齐逐唱,赴节暗相和。

折腰送馀曲,敛袖待新歌。

嚬容生翠羽,曼睇出横波。

虽称赵飞燕,比此讵成多。

咏舞诗

南北朝萧衍

腕弱复低举。
身轻由回纵。
可谓写自欢。
方与心期共。

和咏舞诗

南北朝刘孝仪

回履裾香散,飘衫钿响传。低钗依促管,曼睇入繁弦。

和咏舞诗

南北朝庾信

洞房花烛明。
燕余双舞轻。
顿履随疎节。
低鬟逐上声。
步转行初进。
衫飘曲未成。
鸾回镜欲满。
鹤顾市应倾。
已曾天上学。
讵是世中生。

应令咏舞诗

南北朝刘遵

倡女多艳色,入选尽华年。举腕嫌衫重,回腰觉态妍。

情绕阳春吹,影逐相思弦。履度开裙襵,鬟转匝花钿。

所愁馀曲罢,为欲在君前。

奉和咏舞诗

南北朝徐陵

十五属平阳。
因来入建章。
主家能教舞。
城中巧画妆。
低鬟向绮席。
举袖拂花黄。
烛送空回影。
衫传箧里香。
当由好留客。
故作舞衣长。

咏舞诗二首·其二

南北朝萧纲

可怜称二八,逐节似飞鸿。悬胜河阳伎,暗与淮南同。

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

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